11月14日,随着55公斤以上级别双人高度决赛的顺利结束,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秋千比赛项目落幕。图为新疆籍选手玛尔江古力·阿布都拉(右)/祖丽胡马尔·艾合麦提在55公斤以上级双人高度决赛中。
本报记者 史家民 摄
这几天,民族运动会的各项表演和比赛项目正在广州各个场所举行。是“场所”而不是“场馆”,是因为除赛马、龙舟等个别项目外,大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对场地、设施的要求非常简单。
比如,蹴球的比赛场地只需要一块边长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场地,而秋千比赛则干脆放在广州麓湖公园内举行。
有些项目对场所要求之简单,更是到了“随到随玩”的地步。
少数民族体育的这个特点,跟它起源于生产、生活有关。比如,土家族同胞偏爱竹马,高脚竞速、竹马球成为他们尤其擅长的运动。因为过去土家人生活在多溪的山区,却又无桥可架,于是老百姓砍伐竹子,做成竹马踩着过河。再如表现花腰傣族风情的“跳箩筐”、展示藏族同胞豪爽个性的“抱石头”、体现回族尚武传统的“石锁表演”……都是典型的劳作之余的游戏娱乐,器材随手可取,人人都能参与。所以,一片空地,一根绳索,一块石头,都成了民族体育运动的道具。
近年来,各地年年都在倡导全民健身,不少地区还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口号,城市里纷纷创建“体育超市”、“体育社区”。一位观看了多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市民感叹:其实一些少数民族同胞早就实现了“体育生活化”。
淳朴的少数民族体育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参赛而参赛,各种运动男女老少无人不会,节假日老百姓还会自发组织比赛。只有回归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本来功能,才能组织大家真正运动起来。
近年来,上海等城市的社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居民重新玩起了滚铁环、跳格子等游戏与健身功能兼具的“弄堂游戏”,这一点值得借鉴。
(据新华社广州1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