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襄汾关停违法生产炼铁炉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二级以上天数,2003年为1495天,2006年为2707天。2007年1―7月,二级以上天数达1866天,比去年同期增长18.1%,完成全 年 任务的66.26%。太原、大同、阳泉、临汾、长治为参与全国113个城市排名的5个重点城市。2003、2004年临汾、阳泉、大同在全国排名倒数前三位,2006年临汾由倒数第一变为倒数第二,甩掉了全国污染倒数第一的“黑帽子”;阳泉市由倒数第二前移为倒数第八,长治市由倒数第三十二前移到倒数第四十七。
太原市2007年共投资14亿元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并一举取缔了城市周边20多个共720万吨的非法堆煤场,消灭了影响省城大气环境质量的一大污染源,从而在全市大面积拆迁的情况下,空气质量仍然在全省保持了上游水平。大同市2006年实施了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工程,强制推行燃煤锅炉提升改造。阳泉市2006年完成了91.2万千瓦装机容量的脱硫工程,治理了350亩矸石自燃,改造了1200座耐火窑,扩大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面积,减排二氧化硫近万吨,二级以上天数净增50天。朔州市2006年共拆除燃煤锅炉、桑拿洗浴锅炉、茶炉近400台,改造宾馆饭店、食堂燃煤大灶500多家,新增天然气管道20公里,去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4天,比上年增加38天,位居全省第三。
2.地表水和城市地下水水质情况
地表水:全省监测的26条河流,2003年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占4.8%,符合的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21.9%,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占73.3%;2006年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占20.6%,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20.6%,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占58.8%。2006年与2003年相比,水质优良的断面即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增加了约16个百分点。汾河上游水质明显好转,2006年忻州市汾河东寨桥、静乐桥断面水质分别由2005年的Ⅳ类、Ⅴ类改善为Ⅱ类、Ⅲ类,太原市上兰村断面水质由2005年的Ⅴ类转变为Ⅲ类。
城市地下水:2003年有37%的地下水源井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2006年有76.8%的达到Ⅲ类标准,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
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是国家考核我省的两大约束性指标,并与省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国家下达我省削减任务是: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0.6万吨,减排率为14%,减排量为21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3.6万吨,减排率为13%,减排量为5万吨。在2006年,全省经济继续以11.5%的数字高速增长,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151.6万吨的基础上削减5.4万吨;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05年38.67万吨的基础上削减量为1.07万吨。今年上半年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出现了更加强劲的势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4.9万吨,完成全年减排任务的54.44%,COD减排6800吨,完成减排任务53.97%。
2006年,省环保局将国家下达的二氧化硫削减14%的指标分解到11个市、124个县(市、区、含经济开发区)、2798个重点源;将化学需氧量削减13%的指标分解到118个县(区)、1588个重点源。针对我省多数区域大气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大部分集中在火电行业的情况,2006年省政府决定,对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20台机组予以关闭,对32台机组停产治理,对124台机组实行处罚,并召开了全省电力企业污染治理促进会,公开宣布了处理决定。目前,已有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机组完成了脱硫设施建设任务,其余老机组(2005年以前投产)的脱硫设施建设开工率达到80%以上。全省新建脱硫设施超过建国50年来建设总和的两倍,首次超过发电机组建设速度。新建污水处理厂19座,全省建成的4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55万吨,成为我省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最多最快的一年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003年全省排放628.9 万吨,2006年排放435.7万吨。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加 1、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既是“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的主要措施。目前,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8座,其中2001年以后建成的有38座,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1年的34.62%增加到2006年的60.02%,11个重点城市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蓝天碧水工程”范围内32个县(市)的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必须开工建设,最迟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13个县已完成建设任务(其中8个县投入运行),6个县完成主体工程,13个县完成初设。其它县(市)污水处理厂今年完成前期工作,最迟于2008年开工建设,2009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01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中仅太原市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06年,长治市、晋城市均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其他重点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也已全面展开。垃圾无害化处理由过去单纯卫生填埋开始向资源化利用发展,太原市建成了我省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1、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
近五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2006年,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重点污染源管理办法》,要求2008年底前所有重点污染源全部建设环保设施,否则一律关停。截至目前,全省1015家重点监控工业污染源,579家完成治理,122家关停,110家通过验收,治理完成率79.9%。
2、关停取缔土小企业情况
针对土小企业点多面广,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设施。从“十五”以来,全省共取缔改良焦、小耐火、小电石、小水泥、小炼铁等企业共计5035家,取缔土焦坑1万余个。特别是针对土焦死灰复燃现象屡禁不止和大量改良焦炉超标排污、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况,自2003年12月12日开始,全省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取缔关闭土焦改良焦专项行动”(即“双十二”专项行动),对土焦、改良焦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2006年,全省先后四次开展了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先后关停各类违法企业和设施1200多个,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700余件,责令665家企业关停、取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施,成为环境执法力度最大的一年。2007年,全省进入环境攻坚年,共关停违法排污企业3310家,关停污染设施6163台套,拆除烟囱3555支,削减二氧化硫4.44万吨,削减COD0.69万吨。
3、环境污染末位淘汰
首先解决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点污染问题,开展了环境污染末位淘汰。自2005年实施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以来,省政府共对791家企业下达了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决定。已有778家企业关停淘汰了省政府要求淘汰的污染设施,完成了末位淘汰任务,占到应关停淘汰企业数的98.36%。
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省环保局与银行、铁路、电力、国土、煤炭、建设、公安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山西省煤炭开采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环境保护暂行规定》《山西省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供电管理暂行规定》(修正案)《关于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19项制度。建立起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共同约束机制。
仅2006年一年,全省就有500多家污染企业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其贷款申请被拒绝,停贷额约23亿元;电力部门先后对500家污染企业依法停止了供电,对26个重污染企业彻底拆除了产权范围内的供电设施,对于没有环保批文的用电户不予办理供电手续;铁路部门共对547家违规焦化企业采取了停运措施,停止焦炭运量约3000万吨。
生态进一步得到保护 2006年,新增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使我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26个。新建5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使我省生态示范区试点达到31个。新建了贺家山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使我省自然保护区由39个增加为45个,总面积达到112.2万公顷,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由2002年的6.78%增加到7.16%。侯马市新田乡、太原晋源区晋祠镇、晋城泽州县巴公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命名表彰了东阳镇等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环保投入和环境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
五年来,全省环保投资累计达270.74亿元。2006年全省财政支出用于污染治理资金2.9亿元,带动了30.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用于环保能力建设比2005年同期增长120.2%,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累计投资2.86亿元。投资8500万元,建成了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19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成为全国最早全部县级以上城市实现空气质量日报的省份;投资278万元建设了汾河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了省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系统(试点)和太原等8市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投资2245万元开展了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标准化建设续建工作和“蓝天碧水”工程32个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争取国家和省补助5589万元开展了全省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