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时,广西报业还面临着一种“窘境”: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中已是多年空白,报纸的竞争力和宣传的感召力难如人愿。针对这种状况,广西日报社积极调整思路,实施新闻精品战略,鼓励记者“跑起来”,七年九获全国殊荣:其中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6次;2名记者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在今年11月8日记者节,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又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刚刚获得“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的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有一个特点:全体记者都是能“跑”的记者——多年来,通采部记者踏遍壮乡千山万水,情洒壮乡千家万户,讴歌壮乡千变万化,创出了不凡的业绩。
该部近7年还挂起了广西区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集体7块奖牌;涌现了自治区优秀专家和中共广西九代会代表(这是广西自治区级媒体编辑记者中第一个党代表);20名驻站记者如今人均月上稿15篇,比2000年增长两倍。在广西报界,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求精品团结一起跑 2000年,广西报坛形势严峻: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中已是多年空白,报纸的竞争力和宣传的感召力难如人愿。广西日报社的领导们认为,广西日报不缺稿,而是缺好稿,鼓励记者多出好稿。
广西日报通采部的领导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深感责任重大,积极响应,狠抓质量。为了激励记者们跑动起来,多出好稿,他们在报社领导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步实施新闻精品战略,推行量化目标管理,团结带领大家,努力学习,做学习型记者;深入采访,做跑动型记者;勤于思考,做思考型记者;勇于开拓,做创新型记者;多出精品,做质量型记者。
于是,立竿见影,各个驻站记者犹如拔河比赛,宛如龙舟竞渡,齐心协力,一个劲地朝着新闻精品跑。
建机制激励争先跑 俗话说,机制不转龙变虫,机制创新虫变龙。为创新管理机制,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下了三副“猛药”:一是科学设定目标;二是奖优罚劣;三是做好服务,为记者创造顺境,消除逆境。他们深知,没有精品,报纸缺乏竞争力,宣传缺乏感召力,记者缺乏生命力。
该部针对记者上稿少且品种单一的情况推行“双考核”,即数量考核和品种考核。要求记者一年要写头版头条、现场新闻、深度报道、记者来信、内参和业务论文等6个品种;在完成6个品种的基础上,比出好稿多,年终分等次奖励好稿多的记者;鼓励记者不仅写一般的消息,要像战士,不但要会使步枪,还要会使机枪、大炮和导弹。该部的主任、副主任经常深入各记者站“传帮带”。
新的机制使记者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跑起来”,很快从单面手变成了多面手,过去大多人没有好稿变成了人人出了好稿。稿件数量品种上来后,该部又乘势而上,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重抓精品。该部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2005年增长20%;2006年又增长13%,达60篇,其中获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各1篇,突破了广西报界多年没有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纪录,突破了广西报界新闻作品(除版面和新闻论文)没有同时获得两项中国新闻奖的纪录;2007年又创佳绩,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新闻奖14项,增长40%。
转作风确保扎实跑 有了好机制,不少记者跑动起来了。然而,也有个别记者不出门通过电子邮箱与通讯员“合作",常在通讯员的稿子上小改小革或克隆,然后挂上记者的名字发表;或在会上拿到现场材料就写稿,不注意深入采访挖掘……该部领导为此格外痛心:如此这般,记者岂不成了稿件的“中转站”、“收发室”?
因此,该部要求和引导记者,不到现场不写稿,不经采访不署名,不经审稿不发稿,凡与通讯员合作的稿件,都要附带写清记者到现场采写的过程,并认真做好出勤登记等,以便记者自警自励和部里备查,从严处理不参与采访就在通讯员稿件上署名等行为,确保记者扎扎实实跑现场,使不到现场采写的记者稿减少了90%以上,涌现了许多踏遍祖国壮乡千山万水,情洒祖国壮乡千家万户,讴歌祖国壮乡千变万化的感人事迹:来宾记者站的记者大年初一凌晨5时就开跑,现场跟车采访公交车司机;贺州记者站的记者吴家跃爬山涉水九个小时,赶到被洪水阻隔的灾区现场;贵港记者站的记者黎攀冒着生命危险,连续40个小时奔跑在抗洪前线;桂林记者站的记者王贞桐已年近花甲,在参加完一个国际扶贫会议后发了个消息,但他仍主动随团爬上几百米高的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采访,写出了《27国高官龙脊取经》的报道,获2006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有不少记者不仅跑现场,还千方百计跟踪跑,找出问题的实质。柳州站记者谌贻照,围绕中心对新闻线索反复深入挖掘。他报道融安县干部《由催“农民交税”到“帮农民赚钱”》,配合了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干部的工作重点转移进行引导,荣获2006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做表率领导带头跑 为让记者提高效率,该部领导积极做表率。他们坚持高效编发记者稿件,基本上不让记者稿件在自己的编发环节过夜,哪怕多晚,哪怕是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为创建学习型组织,该部领导还加强学习。该部主任陈健民刻苦学习,曾出版了《新闻导向论》、《深度报道初探》专著和论文30多篇,有10多本(篇)获省级和省级以上奖励,被评为广西区直中直企事业单位“知识型职工标兵”。
要求记者出精品,该部领导也是率先努力。部主任陈健民2005年编辑的《27国高官龙脊取经》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到2007年,他已荣获省级及省级以上新闻奖100多次,其中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5篇。副主任曾铁强精心编发记者稿件,2005和2006年均编出了稿件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抓学习力促高效跑 以往,不少记者很少学习总结,很少写论文,每到评职称,连论文也拿不出,业务也难提高。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的领导感到,一个高效型的团队必须是学习型的团队。他们从2000年10月开始,把记者学习与业务相结合,把学习列入业务管理与考核的量化目标。
每年春,该部都就创精品存在的问题,召集记者布置学习研讨,做到月有小交流,年有大研讨。每年开一次全员业务专题研讨会,人人写出论文参与交流,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记者写出的论文可算上稿任务记工分;可凭论文参加部里组织的到外地考察学习研讨活动;还可推荐参加全区、全国交流评奖。
该部很快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制度和氛围,每年都有20项左右成果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党报的业务年会中获奖。2005年,该部荣获了广西区直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科室标兵称号。2006年,该部主任被评为广西区直中直企事业单位“知识型职工标兵”。2007年,广西日报通联采访部还组织激励记者开展结对互学活动,让获奖多的记者与获奖少的结“对子”,每个“对子”每月向部里报一条互学新闻采写线索,以便督促互学和年度评比奖励,从而促先带后,促后学先,共同进步。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