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人民日报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图)

文化圆桌

  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绚烂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报约请三位专家共同解读,以飨读者。

  ——编者

  中华文化继往开来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研究员 杨金海

  十七大报告有许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甚或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很难跻身于世界现代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繁荣兴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先人创造了绵延不断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创造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从古代的儒、道、释,到今天的和谐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们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更新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

  今天,我们要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须有中华文化复兴的民族自觉,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认真反思我们民族的文化史,方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它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没有被击垮,而总是以刚毅的品格抵抗错误思想的渗透,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有两次大的文化传入: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一次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华文化每每都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将其精华包容进来,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革故鼎新的文化。它曾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摧残中几近夭折,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总是发奋而起,在黑暗中探索真理,到世界各国去寻找真理,并更新中华文化的真理火炬。于是,它便愈加光彩夺目。中国近代历史就是明证。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体系逐渐崩溃,只是随着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乃至整个文化体系才重获新生,逐步实现着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我们要复兴中华文化,就须不断创新,开放包容。创新的层面很多。比如,需要创新我们的“话语”体系。文化的基础是“话语”体系,也即概念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大厦,就需要深入总结和研究这些现代文化砖石,然后方可谈论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体系问题。

  又如,需要努力打造我们民族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大厦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未来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十分确当的。而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首先也要在构建“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古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有仁、义、礼、智、信等,西方近代有自由、平等、博爱等。我们要建设现代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当有这些标志性的价值概念,如科学、务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富强、文明、和谐、和平等。这样,才能使现代价值观念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还须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比如,要善于联系人们的精神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大众教育经验,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尽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成本。又如,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应适当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仪。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人们真正懂得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形成健康的现代意识和社会风尚,为中华民族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以迎接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同时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打造现代文明的价值支柱

  中央党校教授 徐平

  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无疑前所未有地富裕了,绝对贫困人口已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几千年一直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似乎解决了,见面的问候语从现实的“吃了吗”,变成了抽象的“你好”。物质层面的富裕,却导出了精神层面的反思,富裕以后怎么办?面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沉渣浮起,面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大行于市,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活得多少有些迷茫了。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并不随富裕程度呈正比例上升,而是从正相关走向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显然,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而精神风貌却越来越荒漠化的社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经济与社会等五个统筹发展,接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构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就会变得自私和封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国人必须把好自己的精神之舵,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就成为无可回避的迫切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提出来,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也客观地指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中国近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变成独立自主、日益强大富裕的大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也证明了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富裕中国的真理。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容动摇。

  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既需要意识形态层面的宏大支撑,也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这既是一个理论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更是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和探索。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前进。由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中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中华民族,面对崭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通过不断的文化自觉,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广泛地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的必由之路。在数千年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以“和合”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与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以竞争和效率为特色的文化体系,绝不是一种文明冲突的关系,而是带有强烈的文化互补性。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徐珂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既是凝聚和团结中华各族人民、激发创造活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中流砥柱,也是在相互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传承与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最集中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明的先进成果。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生命代际更替、历史的久远、当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出现了“话语失语”、“精神失落”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和精神的现代转换工作,进一步激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要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的新变化,使传统文化建设既不脱离现实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

  二是着力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要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能,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管理格局。要以推动传统文化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要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反复磨砺、精益求精,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技术升级,不断丰富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

  三是积极发展传统文化的事业和产业。要制定和完善扶持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和产业、鼓励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经营性产业,推动形成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保护好、引导好企业投资传统文化的产业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规模,使传统文化的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要重点实施重大传统文化的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传统文化的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做好传统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要建立健全传统文化的市场,健全传统文化的行业组织和传统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全国或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发展传统文化的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促进传统文化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四是广泛开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把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深入推进各种形式的群众宣传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大力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在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美好生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传播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