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国学热,如果热得实在,热得有益于世道人心,自然很好。但如今这国学热却热得有点离谱,令人不乏“虚热”之感。
你看看,从诵经的幼童国学私塾到天价学费的老总国学班,从戏说历史、大话经典的影视到各种说书式的国学文化讲座,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大都传播了些什么货色――或者利用绝大多数受众对古代社会、古典知识不甚知晓的现实,有意无意地曲解经典,使“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或者借普及传播国学之名,浓墨重彩地渲染帝王将相们烛影摇红、煮豆燃箕、纵横捭阖、勾心斗角、宫闱秘闻;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肆意曲解、戏说、歪批历史人物,结果,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被人考据成“劫财劫色的无耻之徒”,忠君报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被人演绎成“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被直接解读成“大唐第一古惑仔”,就是绝代大圣人孔子也有人抓住“丧家犬”来大做文章……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惊世骇俗,似乎是“热”国学,实际上是“热”自己。
他们如若不像“芙蓉姐姐”一样恶搞,天下安知诸君是何人?!
什么是国学?尽管对其定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其基本内容,不外乎是经史子集。这在学界看法大体是一致的。这些典籍文献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淀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伦理和社会心态。体系庞大,林林总总,无疑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我们普及传播国学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从国学中吸取精华,作为构建现代精神文明的有益养分,促使世道人心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国学传播的根本原则。如果我们借普及传播国学这个大口袋把什么历史垃圾、历史糟粕都装进去,借商业八卦的炒作,贩卖给受众,那只能是“饮鸩止渴渴未消,画饼充饥饥益肆”,其危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王元化先生就曾针对“国学演讲热”指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到大众中去,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演讲的内容不能脱离史实,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媚俗、低级,不把个人观点强加进去。”又说,“浅阅读贻害后代啊”。然而,如今有人却说,国学虽“虚热”,但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国学的关注和阅读。这其实至少是一种误解。如果普及传播的目的、内容、形式都是错的,那只会是谬传。
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对国学热的目的是什么,该热什么,怎么热这三个问题弄不明白,要国学热不虚热,不浮躁,不离谱,恐怕也难。
司马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