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法德争着讨好美国 亲热之词令媒体大跌眼镜
● 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特派特约记者 管克江 纪双城 青木 刚峰 ●本报记者 程刚 ●本报特约记者 伊文
英国首相布朗12日首次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讲话,毫不掩饰的亲美之词让不少媒体大跌眼镜,如他说自己“终生是美国的崇拜者”,并称他“绝不与英国或欧洲其他地方的反美主义者来往”。
布朗:与美关系最重要
布朗在12日的演讲中称,自己“与反美主义格格不入”,他多次强调英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是与美国的关系,其次才是同欧洲等地区的邦交。他说:“我相信我们和美国建立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的关系,构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天法国、德国和欧盟正与美国建立更牢固的关系,这无论对英国还是对欧洲或更广泛的世界来说都是有益的。”他说,整个20世纪表明,欧洲和美国相互疏远就产生不稳定,欧洲和美国结成伙伴,世界就变得强大。“在今后几年里,我相信欧洲和美国面临几个时代以来最好的机遇,可以共同取得历史性的进步。”
布朗的外交观点一直被认为与亲美的前首相布莱尔不同,而这次他的态度与布莱尔最不同的,竟然是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他公开称,如果伊朗继续漠视国际社会对该国铀浓缩活动的关注,英国将敦促各国不要在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和金融领域进行投资,“伊朗不要对我们的认真态度有所质疑”。布莱尔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如此强硬。难怪美联社在报道布朗演讲时说,观察家都认为布朗会和美国拉开距离,没想到布朗盛赞美英同盟有利于世界。
英国《爱丁堡晚报》称,布朗利用这次演讲试图击碎外界有关他不如布莱尔那样重视对美关系的猜测。英国广播公司说,布朗的演讲说明英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处在“大西洋中间”的某个地方。演讲中,布朗只不过将英国这艘船推到了距离美国海岸更近的地方。布朗担心他和他的大臣们发出的不同信号会让布莱尔和布什时期的热度降温。他同时还注意到,萨科齐领导下的法国重新发现了对美国的兴趣。英国可能感觉到被抛弃了。文章说,根据两国签署的协议,英国和美国在核武器方面交换信息,英国从美国购买导弹装备其潜艇。没有任何一个英国首相可以承受将英美关系疏远到彼此信任丧失的程度。毕竟,美国给了英国摧毁美国大部分本土的能力,这种信任史无前例。如果英国被视为不可靠或不领情的盟友,美国可能会退出。这是布朗所不希望的。
法德领导人都向美示好
布朗讲话前,默克尔和萨科齐都已展示了自己的“亲美外交”:萨科齐在美国大谈法美两国在伊拉克战争前长期的友好关系,说“法国人民热爱美国人民,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说希望“重新征服美国人的心”。美国对萨科齐投桃报李,他到美国国会演讲时,议员们不但全数参加,而且数次全体起立给萨科齐鼓掌。美国《华盛顿邮报》统计说,萨科齐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28次。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结束访美会见记者时称布什为“亲爱的乔治”,感谢布什邀请她和丈夫来到这个星球上非常美丽的地方,和她一起散步,就各方面问题交换意见。她得到了去布什克劳福德农场做客的难得机会,并与其共驾车、共进晚餐和早餐。布什称其为“女友”。《图片报》说,这让人想起昔日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关系。
民众并不完全买账
在多数英国民众看来,走亲美路线未尝不是好事。参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英国在过去几年显得格外被动,不过伴随英军的撤出,这个被视为英国最大政治负面话题也慢慢不被讨论。与此同时,美英在经济、贸易领域的长期牢固合作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尽管布朗这次的演讲被很多英国人开玩笑说是“参考了萨科齐在美国的演讲稿”,让人觉得多少有些谄媚之嫌,但不得不承认,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是任何一个领导者不得不做的选择。
不过,法国人和德国人不都这样想。《新西兰先驱报》说,萨科齐在美国的魅力攻势可能赢得了美国人的心,但在法国国内,他的冒失则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一些人赞扬他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修补了关系,但也有人批评他“为了迎合一个跛脚的美国总统,放弃了整个欧洲”。美国《华盛顿邮报》说,萨科齐对美国的热爱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他的国民对美国的看法,仍然有大批的法国人认为美国总统是恶棍。在德国,默克尔没因亲美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升高。德国《明星》周刊的调查显示,美国在德国民众心目中仍是“世界最大威胁”。德国世界政治研究所专家卡普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虽然德美在战略上目标一致,但在战术上“稍有差异”。考虑到布什政府在欧洲国家中形象不好,欧洲各国一直把布莱尔被人视为布什“哈巴狗”的教训铭记在心。
美欧为何越走越近
英国《卫报》认为,布朗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仍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同布什政府拉开距离,同时他在欧洲的亲美盟友也只有一个半:日趋亲美的法国政府和态度暧昧的德国政府。其他国家多数不屑英国的亲美政策,因此相互间的牢固政治联盟关系也无从说起,这些都让布朗不得不现实地抓紧美国这根稻草。
“德国之声”说,并非是默克尔和萨科齐的性格拉近了国家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知道布什在白宫的日子已为数不多。萨科齐和默克尔都将会与其继任者打交道,他们希望现在能定下基调。美国仍将是唯一一个有能力、有意愿介入危机地区的大国。但缺少了有影响力的同盟,美国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像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那样简单地踢开“老欧洲”是不可取的。另外,“新欧洲”国家想要获得德法这样的政治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国家认识到,它们不能独自解决危机。它们需要美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的洪建军研究员说,如今欧洲主要国家中,大西洋派重又占据了政坛的主导,萨科齐、默克尔是典型的代表人物。所谓大西洋派,是和欧洲派相对的。欧洲派注重强调欧洲特性,强调欧洲是多极之一,刻意要和美国,和北约拉开距离,经常说“欧洲第一”。萨科齐的前任希拉克、默克尔的前任施罗德等都持欧洲派立场。大西洋派则突出大西洋关系的纽带,强调在西方关系上,北约是第一场所,要重树大西洋两岸的美欧关系和大西洋合作精神。新一代的这几个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不光是在口头上向美国毫不掩饰地表示亲热,他们在实际对外政策上也刻意与美国进行紧密的外交协调和战略合作。洪建军说,德法英现在都不怎么提欧洲是多极之一了,它们主张和执行的是有效多边主义,认为只有和美国在多边框架中紧密合作与协调,欧洲才能在国际上有效地发挥其特殊作用。
从欧洲这几个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来看,洪建军说,默克尔、萨科齐骨子里都倾向保守,布朗标榜中间,但在经济上还是比较保守偏右的,因此,他们和美国保守的政治倾向是非常合拍。同时,在全球化竞争中,欧洲切身地感觉到了新兴国家崛起的压力,这让欧洲领导人感觉到必须与美国紧密联系协同行动来应对。洪建军说,在安全方面,俄罗斯的强硬也让欧洲国家很警惕。布朗上台以后,英俄关系恶化得很快;萨科齐甚至提出要重返北约军事体。在这种东西对抗中,欧洲显然需要依靠美国。
洪建军认为,现在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关系重新紧密结合的时候,英法德等国新的对外政策,无论是对美、对新兴国家、对俄罗斯,还是对欧盟,都表现出很高的趋同性,在国际事务中,像阿富汗问题、伊朗问题,这些欧洲老牌国家又都和美国进行了非常好的配合协调,隐隐重现出一个以大西洋关系为纽带的行动一致的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