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少林寺不远的玉石庄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曾经为北少林寺“打工”、现年89岁的田瑞爷爷。 |
89岁的田瑞爷爷 曾为北少林寺“打工”七八年
田瑞老人说,在旧社会,寺庙是很富裕的,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大片的果树园子,还会雇一些长工和短工,帮寺庙做些杂事。寺庙位于砖瓦窑村,短工都是本庄或邻近村庄的村民。田爷爷就是因为家离寺庙很近才有机会到寺庙干些散活。散工只有到果子要采摘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
田爷爷现在虽瘫痪在床,但在小辈的照料下,生活还算是如意。现在,他家已是四世同堂,儿子、儿媳妇和孙媳妇一起经营着自家的“竹林农家院”,孙子在外开车赚钱。老人不用操心什么事,也可以安享晚年了。
百年商家传人重回少林
商家门功夫与嵩山少林一脉相承
蓟县公乐亭村因为世代练习少林武术早已名声在外。该村半山腰上的一栋二层小楼,就是上世纪60年代后重拾少林武术的领头人商宝良的家。
离门口还很远,记者就看到一位戴着老式鸭舌帽、精神矍烁的老人。不出所料,老人就是“北少林商家门武术”第六代传人、领头人商宝良。由于长年习武,商宝良虽已61岁,但精气神十足。老人身旁的几个壮汉,多是他的弟子,其中一位是商宝良的长子、2004年被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收为徒弟的商绵辉。
“北少林商家门武术”是其始祖商仕芝在北少林寺和嵩山少林寺学艺归来后留传至今的正宗少林武术。商宝良老人介绍,商仕芝生于乾隆六十年,逝于光绪六年,享年85岁。商仕芝自幼习武,在十三四岁时经人介绍拜北少林寺景礼法师为师,习武8年后,他被选入北京皇宫做皇帝带刀侍卫。一次,商仕芝出差至河南办案时遇到某寺庙法师,法师看他在武术上确有天赋,便指点他到嵩山少林寺学武。随后,商仕芝拜师嵩山少林寺,学习少林武术4年。学成后,他回到公乐亭,将所学武术传给后人。
商宝良介绍,商仕芝回乡时大概26岁左右,他在两个少林寺习武共12年之久。经不断研习,回家后他的武艺愈加精进。据民国期间的蓟县县志记载,商仕芝“授徒于城内财神庙时,以拳向井口下击,井水沸腾示其徒”,功力之深厚,闻名蓟县。
商仕芝在少林武术的基础上,又创出很多新的招式,像“连合炮腿十二趟”等。目前,传承下来的商家门武术就有近百套。当时,商仕芝思想开放、不保守,使北少林武术广泛传播。就商宝良所知,商老先生曾开办武场的地方就有通州、平谷、南苑、遵化、宝坻等十余处,其中还不包括在蓟县本地其他乡镇所设的武场。
史书记载,商仕芝传授武艺不分男女,均平等传授。商仕芝无子嗣,只有4个女儿,她们全都精通武艺。出嫁后,仍秉承父亲的思想,无保留地将武艺传授乡民。
商宝良说:“村里人习武就像城里人爱唱歌、爱时尚一样。以前村里有个人,每天背百斤重的柴上山,虽然这么累,到山上放下柴后,马上会练一套武术,不练就觉得不舒服。”商宝良说,少林武术还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正月,少林武术的传人们都会被各乡镇、村庄请去表演,称为少林会,作为少林武术的“节日献技”,用武术绝学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整个表演像是英雄对决的战场,击战鼓、敲响锣,既有单人的踢打摔拿、跌扑滚翻,也有双人的对练,十几趟拳术、刀枪术表演下来,往往迎来满场喝彩。
不过,“北少林商家门武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末年,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对练武的限制,“北少林商家门武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北少林商家门武术”一直无人问津。到了“文革”时期,很多村民都已经放弃习武,但仍有少部分人出于对少林武术的热爱在家偷偷练习。正是这些人的执著,才避免了正宗的北少林武术失传。
直到1966年,商宝良与李国明两位老人召集蓟县一些老武师和“商家门少林武术”的传人再习“商家门少林武术”,传予后人,使北少林武术得以流传至今。
商宝良老人也坦言,目前传承少林武术面临着令人担忧的困境,“现在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大,成年人又得养家糊口,工作负担很重。传承少林武术选材选生难,能专心研究少林武术的更是凤毛麟角。武术文化是无止境的,只有将武术视为兴趣,一生不断研磨的人,才能最终将其发扬光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