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春琳
今天,一艘名为“挑战杯”的“科技航母”,满载着全国各地高校的3000多名师生,在南开大学扬起了大学生学术的风帆,为期5天的“创新之旅”宣告启航。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式今天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整个会场上,舞动着青春的身影,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透视成像系统在舞台上投射出一个虚拟主持人的形象——本届“挑战杯”的吉祥物鹏鹏。憨态可掬的鹏鹏带着3000多名“游客”一起开始了科技的挑战之旅。
自从1989年启航以来,“挑战杯”这艘大学生学术的“科技航母”,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求知梦想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它从开始仅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成为18年来共有200多万名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大竞技场。
科学的征途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学子们永远在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5岁的符平走过这条道路。这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青年学子,有着浓浓的“草根情结”。始终关注着农民兄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他,在2004年年底以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农民工同吃同住。2005年,名为《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的论文获得第九届挑战杯的特等奖,这是当年社会学类作品全国唯一的特等奖。
“希望通过我的研究成果对农民工生活境遇的改善起一点作用,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符平说。
29岁的李辉也走过这个旅途。当年21岁的他,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人的手掌皮肤纹路与人的健康与智商有关。1999年,他的论文《指间区纹的进化与遗传》获得第六届“挑战杯”的一等奖。
当年,这个复旦大学普通的本科生为了求证自己的发现,走遍二十几个省区。他曾经用了6天6夜穿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原始森林,调查独龙族人群的血样和肤纹。这条“长征路”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没有"挑战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过程会慢许多。”李辉说,“是"挑战杯"给了我最宝贵的财富,让我明白挑战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太多的人走过这条挑战之路。而18年的挑战路,记载着青春辉煌,见证了青春成长。
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特等奖的获得者、北京大学的刘增,他的话代表了很多“挑战人”的心声:“挑战杯”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什么奖,得到了什么荣誉,而在于影响了一批人,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开幕式还在进行。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一群水兵依次列队缓缓升到空中,他们各自摆出不同的姿势,并用自身的肢体组合成各种造型,时而向上攀爬,时而舒展身体。
幕后音传来:“南开大学的学生亲自出演的这个节目,是一个创新与挑战的突破,他们在空中做出的各种动作,寓意着在挑战的历程中,挑战者们经历重重困难险阻,终于攀登上挑战对决的巅峰。”
第十届挑战杯的“科技航母”已经启程。无数双青春的目光在期待着,期待着在光荣与梦想中收获未来。本报天津11月15日电
照片:11月15日,天津南开大学体育馆,前来参观“学生科技作品展览”的人们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