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挑战杯”洋溢西部风情
展示与交流的舞台
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上,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挑战者”带来了精心准备的作品,也为大赛带来了一股异常强劲的“挑战”风暴。布展期间,参赛者完成布置和调试工作后,还饶有兴趣地参观其他参赛作品,并热烈地相互交流。
蔡震天是台湾淡江大学网页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对羽毛球和机器人都很感兴趣的他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羽毛球训练机器人”项目。在听了大连理工大学的项目负责人介绍后,他说:“真让我大开眼界,内地的机器人项目创意很好,基本功很扎实,让我们学到很多。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参赛选手、大三学生帕特里克是第一次来中国。在布展现场,他一边热情地向中国、英国等国家高校的参赛者介绍自己的学校,一边在背后的展板空白处画了一张体现明尼苏达大学位置的地图,“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学校。欢迎你们到我们学校参观。”他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主办方的周到服务让我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在这里与来自各个国家的参赛选手交流,也是一个了解各国学校、学生难得的机会。”
海内外大学生用各种语言交流着,许多国外大学生还主动向中国学生学习中文。竞赛场成为海内外大学生交流与展示的舞台。
香港大学:
我们带来了最优秀的作品
香港大学领队欧荣光带了6位学生来参赛,他坦言很有压力,“香港大学已经参加过四届挑战杯,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一届更比一届强”。欧荣光特地向记者介绍了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陈伟雄的作品《地下管道检验车的设计和发展》。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地下管道检查车,可以在地下管道超过使用寿命之前予以预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很有社会应用价值。
台湾南开技术学院:
我们是主办方的忠实粉丝
这是台湾南开技术学院第一次来内地参加比赛,该校领队李明谅介绍说,学校的创办者是南开大学的忠实“粉丝”,对南开的办学理念非常认同,因此决定把南开精神带回台湾。“一开始叫做南开工专,后来改称南开技术学院,明年将改为"南开科技大学"。”
李明谅特别向记者推荐了“咖啡豆烘焙机”,这个装置可以将咖啡豆烤出最香浓的味道,日前已在台湾申请专利。“我们希望可以在天津的咖啡店里看到我们的发明”。
上海交通大学:
作品个个有亮点
作为一所多次参加挑战杯比赛的学校,上海交通大学这次带来4个作品:生物机电一体化仿真人手、高速无人智能搜救巡逻艇、组织工程气管、便携式宽带数字综合业务卫星通信地球站。4个项目中,便携式卫星通信站的参赛选手之一王喆曾经参加过上一届挑战杯并获得一等奖。今年,他又带来新的作品再次参加挑战杯。“生物机电一体化仿真人手”的指导老师盛鑫军曾在2001年西安交大举办的挑战杯上获得二等奖,如今他已成为上海交大的一名老师,并带着他的学生再次加入“挑战杯”。
英国国王学院:
青年人要勇于创新
迎接挑战
英国国王学院是本次挑战杯唯一的英国参赛学校。他们共带来了两项作品,一是由乔和亚当负责的关于学生会体制改革的论文,另外一个项目是关于中国不同类型银行各自运营状况的调查报告。两个参赛作品都是人文科学背景的,这与其他学校的参赛作品有很大不同。针对这次挑战杯的宗旨之一“创新”,他们认为,青年人要勇于把握机会,敢于创新,迎接未来挑战。
两岸学子合作擦出智慧火花
台湾淡江大学参赛队带着他们与南开大学联合创作的科技作品抵达天津,这是历届“挑战杯”中两岸大学生的首次合作。淡江大学资讯管理学系主任、“挑战杯”参赛项目指导教师萧瑞祥对自己学生的作品很有信心:“我们参赛的两个作品都是与南开大学合作完成的,双方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上有互补优势,作品可谓是两岸青年学子的智慧结晶。”此次淡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合作完成的两个作品分别是“mychannel虚拟电视台”和“桌面机器人辅助多模即时交流平台”。前者是将电视台的概念应用到网络平台,建立一个语音社区;后者则相当于一个“表情机器人”,可以在QQ对谈中通过机器人将谈话者的表情传达给对方。
今年8月,萧瑞祥带着淡江大学的6名参赛队员在南开大学呆了10多天,两岸的大学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习、一起熬夜。在交流过程中,萧瑞祥发现两岸大学生的研究思路很互补,合作起来更能擦出火花。“台湾大学生很有创意,总会产生新的想法,但操作能力较弱;内地大学生基本功很扎实,可以很快将创意变成现实。”萧瑞祥说:“这是两岸学生的首次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拓展合作面,不仅是南开,还有更多的内地高校,都是我们想要合作的对象,这是我们的心愿。”
参赛作品
满眼尽是大家伙
本刊撰文 记者 汪伟 见习记者 张雯婧
通讯员 张剑 张丽孙嵩林
许威 舒爱丽
本刊摄影 记 者 祁小龙
在“挑战杯”作品布展的两天里,不断有块头大、体积重的参赛作品被运送到南开大学老体育馆,带给人震撼的感觉。
11月13日上午9点左右,一辆长约6米的大型卡车开进南开大学老体育馆院内,车上的几个大型集装箱十分引人注目。这是来自江苏的中国矿业大学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据该参赛队带队老师畅军亮介绍,此次他们带来的“矿山大功率中压双三电平变频电气驱动系统”等作品重达数吨,是用卡车直接从江苏运过来的。
当天晚上11点左右,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型参赛作品由集装箱从香港海运至天津,并安全运送至布展现场。其中作品“瑶学行——红邓小学新校舍援建计划”的实物模型重达800公斤,是香港中文大学根据在广西某村落的实地调查所设计的校舍模型。与模型同时运抵的另外一件参展作品个头也不小,作品名称为“具有滚齿功能的卫星精密加工中心”。在现场,当两个大木箱被叉车小心翼翼地送进场馆后,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口气。香港中文大学学术交流处(国内事务)主任刘贻琦告诉记者,这两个参赛作品的部件运到参赛现场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体积、重量等原因,作品的部件不能自带。经过与“挑战杯”承办方南开大学协商,最终确定了运输方案,即通过集装箱海运,从6日一直到今天,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保证作品顺利抵津。
像这样的“大块头”作品还有很多,在南开大学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些作品从运送到安置都得到了妥善安排,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参加比赛。
从遥远的西部来到渤海之滨,来自西部的60多所高校带了130多个参赛作品。除了显出极高的科研学术水平,西部的参赛选手们还传递着西部大开发的最新信息。
作品聚焦
生态环境
来自新疆大学参赛者此次带来了4个项目,他们都是第一次到东部城市,第一次参加“挑战杯”。
资源环境专业秦艳同学的项目是“天山北坡中段春季融雪洪水预警模式研究”。她介绍,在新疆天山北坡中段的乌苏、乌鲁木齐一带,春天的三四月份是冰雪融水洪水的高发期,这里是当地的经济中心,频繁的自然灾害大大减慢了发展速度。
经过调查,秦艳发现造成这一现象有气温升高和地形两方面的原因,温度升高导致积雪融化,坡度不大造成积水不能很快流走,慢慢聚集形成洪水。同学们根据连续观测得到的覆盖率、正温等数据,构建出了防洪模型。
“这个模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考虑的外界因素偏少。不过任何模型都是从简单入手,我们会在今后加入降雨和融水的数据,让作品更贴近实际情况。”
云南大学带来了
麻风病人的“福音”
云南大学世界历史系大四学生吴艳从大一开始就在“汉达康福云南家委员会”做青年志愿者,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次她带来的作品是论文《独特村落——麻风村的社会变迁》。
“在云南许多贫困山村里,麻风病十分盛行。但是由于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匮乏,这些地方的人们只能忍受病痛。”吴艳说:“许多人对于麻风病很畏惧甚至是歧视,一直没有人为麻风病人送去关怀和帮助。”基于这样的初衷,吴艳决定随同韩、日、意的志愿者一起加入到为麻风病人送温暖的服务中去。他们支教、修路、建房,像亲生子女一样给他们喂饭、洗漱,与他们亲切地拥抱。这次的参赛论文旨在唤醒全社会关注麻风病人,真心帮助他们、关怀他们。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西部
西藏大学代表团一行10人从拉萨市千里迢迢携作品参加第十届“挑战杯”。这是西藏大学有史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参赛队伍。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宣传册、光盘、哈达和挂毯等十分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旅游系学生张文敏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挑战杯"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了解西藏,也盼望能够结交新的朋友。”
此次西藏大学共带来3个项目参加比赛,其中的“智能藏语识别汽车及展厅设计与实现”非常具有藏文化特色。据作者顿珠边旦介绍,该作品提取西藏牧区帐篷元素,将主展厅设计为八边形,外部汽车跑道类似西藏佛寺的转经道,表达藏传佛教的世界观,将藏族文化与现代气息有机融合。
“我们可能比不上东部大学生现代的创作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我们的优势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个项目对于藏民来说都很有实际意义。”顿珠边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