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7日电 题:知青精神宝藏伴一生
记者 王兆寰
“内蒙插队生活已成为自己今后工作和生活,乃至作一切事情支持力的源泉。”四十年前在内蒙插队的女知青张静感慨的说。
十六日晚,“走过岁月,情系草原”——纪念北京知青内蒙古插队四十周年大型联谊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知青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首都各界知名人士、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参加大会。
在会上,商务印书馆等首都图书出版单位,多位知青人士现场捐赠内蒙古西盟职业学院三万多本图书和音像制品,支持当地发展教育。
四十年前,一大批十八九的北京学生,怀着梦想踏上了赴内蒙的火车。现年五十多岁的张静女士提起当前的牧场生活,激动心情异于言表。
她称,当自己被通知参加此次活动时,兴奋不已。“纪念的形式并不重要,内蒙插队的生活经历已成为知青们生命中永远的精神宝藏。”
令张静最难忘的是牧民老大姐对于远离家人、年仅十八岁的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有一次放牧时,她偶然被大姐家中仅存的一只牧羊犬咬伤。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牧民无奈将狗杀死。
“牧民视牧羊犬如家人,当时她们不忍心将其杀害,还是拜托其他人完成的。”提起这件事张静一度哽咽。
学苑音像出版社社长余均作为男生代表,说起插队时的趣事,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记得1968年的春天,内蒙天气还很冷,适逢小羊羔出生的时节,牧民们每天忙着不亦乐乎。
百分之八十的母羊分娩完小羊后知道自行喂奶,而一小部分羊羔则需要人工将其放到母羊身边,有时还需要唱民歌,唤起其母性,然后它才喂羊羔。
记得有一次,男生们看牧民们忙不过来,就上前去帮忙,看见一只羊羔围着一大羊转,以为饿了,就抓起它往大羊那凑。因不会唱民歌,就哼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排除万难…”。谁之,牧民一看,第一句就是“错了,那是只公羊!”
余均说着或许自己不觉得乐,这可把采访的记者们逗的咯咯笑。原本枯燥的插队生活,如今看来,或许真成为了知青们永远说不完的人生故事。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