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一片基地,兴一个产业
“农业孕育工业、工业提升农业”,广东农垦集团总经理赖诗仁说,顺着这条思路,他们的基地越做越大,产业越做越强。
绵延起伏的50万亩橡胶林中,长出了3家年产量4万吨的现代化加工厂,联结24个橡胶农场,形成总资产10多亿元的广垦橡胶集团。
在碧绿无际的“蔗海”中培育出垦区9家糖厂,形成年产55万吨蔗糖,占全省总产糖量40%以上的广垦糖业巨龙。新组建的总资产达18亿元的广垦糖业集团,辐射带动农场和周边农村各40万亩甘蔗基地。
高耸挺拔的10万亩剑麻园正向南海东西两翼海岸线延伸,培育出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产业龙头,产品占全国65%市场份额并畅销欧美。
丰收公司年加工2万吨菠萝罐头和1万吨浓缩菠萝汁,每年吞吐鲜果20万吨,跃升为全国最大的菠萝加工、出口基地。
去年垦区的三叶牌菠萝罐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垦区的名富番石榴、雄鸥蒸青绿茶、红江橙3个产品入选,占全省1/3。目前垦区共有48个产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称号,45家企业通过了各类国际标准认证。
技术创新换来发展空间
赖诗仁说,他们的个头并不大——无论是橡胶,还是甘蔗,广东农垦在规模上并不具有明显优势。于是,他们从技术创新上寻找新的空间。广东农垦先后与中国热带农科院、华南热带农大、华南农大、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签订科教合作协议,就优势产业生产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十五”期间,1/4割制的推广使干胶增产14.8%,人均割株和产胶分别提高了44.7%和38.9%。
——投入亿元资金建起天然橡胶、南亚热带木本水果以及甘蔗、剑麻、水产等良种繁育中心,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200多个,使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开展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试验,被中科院院士誉为“探索中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典范”。以以色列滴灌技术为主的20万亩甘蔗灌溉工程,甘蔗平均亩产提高2吨以上,破解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的难题。
——垦区3家糖厂引进国外大马力液压马达和压榨均衡系统、计算机程控技术,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仅华海糖业公司采用该项技术后日榨能力提高60%,人均产糖达220万吨,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50%。与省农科院合作推广甘蔗螟虫生物防治,年繁殖赤眼蜂30亿只,甘蔗虫节率下降40%,减少人工成本50%。
——糖业、剑麻、菠萝产业链衍生出的酒精、生物肥、蔗渣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满足了农垦人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广东垦区发生“三大转变”:经营体制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经营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经营布局从无所不为向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龙头集聚转变。2006年,广东农垦的主要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经济总量换来生活质量
2005年春暖花开时节,一批有资质的规划部门设计师成为粤西农场的座上嘉宾,亮出一幅幅崭新的农场小城镇规划图,各农场按规划展开如火如荼的新农场建设。
南华农场,新开发的多个功能生活小区、商贸区、工业区,使场部云集的个体工商户超百户、常住人口超5000人,去年被认定为农业部和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单位。
一度穷得叮当响的特困农场火星场,利用国家、省、农垦系统的扶持资金,加上自筹的资金,共投入300万元搞场部基础建设,吸引职工群众投入7500万资金建新房,周边群众羡慕不已:“想不到眼看要垮掉的农场佬竟然枯木逢春!”
胜利农场退休职工蒋志瑞,过去一家6口挤在18平方米泥砖房,现今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3层楼,他无限感慨:“过去遇着打雷心惊惊,遇着台风无瓦片,遇着大雨成泥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007年金秋,全垦区经专家评审通过的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规划36个,占需编制小城镇规划单位总数的84%。农场场部小城镇建成区占地面积超1平方公里的农场14个。道路铺装率平均为70%,绿化率平均为22.5%。新建场部通国道、省道、县道和场内生产队的道路144.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