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昨晚(17日)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来自北京的指挥大师严良堃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合作,为近千名台湾民众演绎这部激情澎湃的中国声乐名作。
严良堃一九四0年在重庆首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整部《黄河大合唱》,从十七岁开始,指挥这部曲子已超过千场。
台北音乐人说“提起《黄河大合唱》,就属严良堃能指挥出其气魄来”。
十一月十七日,一个周六夜晚,“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的酣畅歌声唱起,黄河磅礴气势、承载艰难困苦与光荣的意象在台北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中的热情尤其在《怒吼吧!黄河!》的乐章中到达高点。
音乐会结束,在观众掌声以及热情呼声中,指挥大师三次谢幕,最后返场加演《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两个乐章,方才结束整场演出。来自北京、八十四岁的指挥大师与台北公立乐团以及民间合唱团的这场合作,当地音乐人称它为“天衣无缝”。
而《黄河大合唱》这首抗战名曲流传到台湾,是一九八九年的事。对于当时在场的两位指挥,严良堃和台北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杜黑,这个过程是一段有点传奇色彩的前尘往事。
时间再往前推到一九八五年,《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逝世四十年,香港举办了历时十四天的“黄河”音乐节,台湾音乐人在这里听到了许多抗战歌曲。
因为政治原因,多部抗战时期的著名音乐作品在台湾禁演四十多年,音乐人要将它搬上舞台。杜黑先生在接受本社记者访问时说,当时台湾有音乐人认为许多抗战歌曲的艺术价值很高,考虑在台湾首先演出《黄河大合唱》。
音乐人向当时主管部门“新闻局”争取,演与不演的讨论一直在持续。
一九八八年,在两岸交流还不方便的情形下,当时爱乐乐团指挥杜黑获得一位原籍东北的香港女高音演员协助,只身到北京向音乐家李德伦借谱子。当李德伦的女儿带着杜黑来到严良堃家,杜黑回忆起来笑着说,当时他给了严良堃一个大惊奇,怎么竟会有一个台湾人突然出现,要借《黄河大合唱》的曲谱?
杜黑还记得,当天是周日,暂时拿不到曲谱,他先行返台。后来,谱子由严良堃寄到广州,他托人从香港将它带回台北。
严良堃也还记得,《黄河大合唱》演出前,关于公演“好”与“不好”的讨论当时在报端吵了一个月,一份当时台湾的剪报资料他至今保存。后来,《黄河颂》、《黄水谣》两个乐章先解禁了。
演出的批准书,在一九八九年七月首场演出的前一天送达。严良堃对记者说,他了解到那几场音乐会,两个乐章的演出让许多老兵、台湾观众震撼、感动、流泪,在四十多年后重新听到这么好的曲子。
至于《黄河大合唱》在台湾全曲解禁,还是后来的事,“太行山”等少许字眼也进行了改动。
到一九九0年,一个台湾合唱团首次到北京、上海演唱《黄河大合唱》。严良堃说,在当时中央乐团进行演出前排练时,他听到来自对岸的一百多位音乐人在那里唱“黄水奔流向东方”,热流满胸、感动极了。
今天,严良堃已经很难数清来台演出是十次还是八次,两岸间的往来更加方便,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元。如台北市立国乐团的声部首席、演奏琵琶的钟佩玲在排演间隙对严老师讲:您指挥的《黄河大合唱》CD,我听了有一百遍;杜黑去年曾带合唱团成员到北京参与国际华语合唱节,明年初还有机会到澳门参加演出。(记者刘舒凌黄少华)在采访中,严良堃说,《黄河大合唱》曾经是抗战中的战斗号角,现在还在两岸、世界各地华人中间传唱,它已经转而成为凝聚华人团结的纽带。
巧合的是,十七日在《黄河大合唱》演出所在的中山堂,曾是日据时代的“台北公会堂”,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时作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会场,如今它是台北市立国乐团专属的排练、演出场所。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