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密林中,有一位博士旅长。他以过人的学识和胆魄,带领部队挺立军事变革潮头,积极推进部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他就是我战略导弹部队唯一的博士导弹旅长——陈光军。
初试身手露锋芒
刚满40岁的陈光军,走上了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旅长岗位。
博士带兵,众人拭目以待。陈光军到任的第二天,就赶上该旅受领一项全员额、全要素的对抗演练。官兵们知道,新来的旅长是博士,都想看看他有啥“高招”。随着演练的推进,面对导演组设置的重重“障碍”,陈光军跑重点、难点号位,走一处指点一处,“难题”在规定时间内迎刃而解。第一次“露手”,博士旅长让官兵大开眼界。
演练结束,总评成绩优秀,可陈光军并不满意。比如放电缆这一科目,单装比综合训练慢了近3分钟。通过观察,陈光军发现,单装训练时,为了整齐划一,号手踢正步增加了发射时间。
“练为战,练与战怎能脱节?”陈光军决定向这项沿袭多年的训法“动刀”。综合训练时只求又快又准,删除那些不必要的环节,使单装训练时间平均压缩了30%。接着,他又将“移植嫁接法”、“滚动辐射法”等科学组训方法用于专业训练,提高了训练水平,当年该旅就有三个导弹营跨入第二炮兵军事训练一级营行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博士旅长陈光军办公室的椅子还没坐热,又赶上部队参加三年一次的军事训练一级旅考核。三年前,这个旅刚参加完千里机动和大型演练任务,就直接跨入军事训练一级旅行列,而这次参考的单位强手云集,志在必得。熟读兵法的陈光军在誓师大会上掷地有声:“如果因为我个人的问题而影响了考核结果,我主动辞去旅长!”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旅长能把自己逼上绝路,全旅官兵也人人成了开弓之箭,训练场处处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年底,该旅以核导弹旅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突破惯例求创新
不要认为知识分子只会纸上谈兵,博士旅长还是个“务实派”。上任不久,陈光军组织了一次“军事技能综合考核”,结果很不理想。考核分析会上,陈光军提议改革训练模式、创新训练方法,可附议者寥寥。不少人认为,原有的训练模式尽管不完善,但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两种观念的激烈碰撞,使陈光军意识到,一些延续多年的陈旧训练模式成了影响和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要想求突破,就要勇于创新。
不久,陈光军带着一批训练尖子住进了训练场,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整整半个月,他组织各种演练10余次,完成调研报告近万字,最终制定出台了《个体定岗定位训练法》,首次提出了根据现行编制,立足专业设置和作战流程,合理确定战斗岗位和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和素质标准组织训练的全新训练方法,并通过“定岗、定标、施训、施考”四个紧密相关的环节,使个体训练的针对性得到大幅提高。2006年8月,第二炮兵军事训练会议推广了这一经验。
近年,随着军队“转型”步伐的加快,一批新装备相继配发到部队,可与之适应的训练教材却没有到位。陈光军提出了“挖掘自身潜能编写教材”的建议,得到了旅党委的充分肯定。随后,陈光军带着技术骨干跑厂家、进院校,先后咨询10多名专家学者,仅装备分析数据就记了近10万字。几个月后,一套涵盖作战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战术基础和实装操作等五大类63册训练教材终于正式出版,使新装备训有教材、考有标准。很快,这一创新成果在第二炮兵电教教材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同时,一批熟通新装备的训练尖子也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成为训练场上的生力军。
未雨绸缪人先行
“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博士旅长追求的是人人都过硬。
陈光军上任后,面对人才短缺的现实,他区分不同专业技术特点,将岗位划分成了相应的等级,制定了《岗位等级资格认证办法》和《岗位等级资格认证考评体系》,对岗位等级资格认证的考核机构、时机、内容、方式和权限进行了明确规范,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考核评估、资格认证的步骤,先后选拔了近百名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
在不久前上级召开的人才建设成果现场会上,当领导让陈光军从正规发射分队挑两套发射班子进行实装操作演练时,他竟拉出数十套班子。大家发现,场上除了正规的发射连队以外,还有担任导弹运输任务的转运分队、修理分队及司、政机关组成的发射班子,让与会人员随意抽点。
该不是滥竽充数吧?由转运分队、修理分队和旅政治部组成的5套发射班子,被临时抽点出来后,和正规的发射分队同时登上了导弹发射车开始实装操演。结果证明,他们发射导弹的本领与正规发射分队相比,毫不逊色。
这是博士旅长在人才建设中取得突破的一个缩影。
博士旅长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念,使该旅在短短两年时间,80%的官兵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导弹专业知识,5人进入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7人进入基地士官尖子人才库,11人取得了硕士学位,160多人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