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武铁路为六安王陵让道,南移数十米,从一号与二号古墓间穿过,并在铁路及古墓上铺设土方抬高
2006年3月以来,我省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随着考古人员的发掘,两座沉睡千年的西汉古墓浮出地面。随着今年1月的开启主棺进一步发掘,这个双墩一号汉墓的主人确认为西汉六安王刘庆。
这个结构为“黄肠题凑”的墓室和周边的墓葬区,被称为安徽乃至全国迄今为止发掘规模最大的王陵墓室,被誉为安徽的“马王堆”,列入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这样一座有着巨大考古价值的古墓,对我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在建设的合武高速铁路路基正从双墩汉墓中间穿过。一边是西汉诸侯大墓及其完整的王陵墓葬区,不可再生又全国罕见的珍贵墓葬文物;一边是国家重点项目合武高速铁路建设工程,究竟是文物搬迁还是铁路让行,出现了两难抉择。
历经多方的论证及专家评估,此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兼顾文物保护与铁路建设两者利益,在昨日的部省会谈中,铁道部与我省都同意采用汉墓原址保护、铁路就近通过方案,预算耗资4000万左右。该方案按规定报文物部门同意后实施。
六安王陵与合武铁路“争道”
在2006年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武快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队在铁路工程沿线例行考古勘探,行至六安双墩村,发现两个“大土墩”——两座西汉时期大墓。从2006年3月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对南向的双墩“一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并在今年1月进行了开启主棺的发掘工作。
发掘后,考古人员发现,一号汉墓的主人是西汉六安王刘庆,其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是汉帝王陵最高葬制。此外,以六安双墩一号汉墓为中心,其周围面积约5平方公里,分布30余个墩子的墓葬区,被确认是六安王陵区。
正当人们为这一考古发现振奋不已时,问题出现了:汉墓的原址保护与合武高铁建设发生“争道”,因为正在建设的合武快速铁路正从双墩一号和二号汉墓中间穿过,并且“六安王”刘庆的一号汉墓正好位于路基位置。
究竟谁“让道”面临抉择
究竟是合武铁路绕道让墓地,还是迁出汉墓方便铁路建设?有关专家、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长都就此在全国两会中提交提案。
其中,考古部门希望进行原址保护,因为从保护和利用角度来讲,如果迁走双墩一号汉墓,等于迁走王陵的“龙头”,而且王后的墓还在,也等于将其与整个王陵区分开。另外,迁址需要高达几千万的巨额保护经费,搬迁过程中对墓葬的拆卸、清洗、重组等工作也都将对墓葬本身造成损害,而且搬迁到新址后新的环境和气候也容易损害墓葬的保存。因此,考古部门希望铁路工程“绕道改线”。
但是,合武铁路位于我国铁路东西大通道——沪汉蓉快速通道的中部,是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通车将使合肥至武汉的铁路运行里程由目前的565公里缩短为351公里,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0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根据计划,合武铁路全段2008年建成,2009年通车。
合武快速铁路如果改道,至少需要绕10至20公里,且高铁造价特别高,绕道将面临需要增加2亿元左右投资。而且,该段铁路处汉墓区外,两边路线工程都已经开展,资金已经投入。此外,铁路改线避让汉墓,那么就将面临新线路勘察、设计、征地、拆迁、建设等重复过程。这些问题都面临增加巨额资金、延长建设工期等问题,实施比较困难。
合武铁路将穿越六安王陵
虽然“六安王陵”原址保护有一定的难度,但省市相关部门不断对墓葬的原址保护进行积极争取。经过多方的论证及专家评估,我省提出了一个协调方案,就是汉墓原址保护、铁路就近通过,尽量多使用已筑路基,并减少对墓地的震动,实现铁路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统筹考虑。对此方案,铁道部表示同意采用。此外,我省与国家文物部门也认同这一方案。
据了解,该方案是横跨双墩“一号汉墓”的合武铁路向南移动几十米,在一号与二号汉墓之间穿过,并在铁路及两座汉墓上面铺设土方抬高,使这个铁路工程建设不破坏王陵区的完整性。初步估算资金在4000万左右,这样使得已建线路的废弃量少,需要资金也少。
下一步,等待合武铁路公司与我省文物部门协商做出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审查和审批。获得批复后,力争合武铁路在明年内主体工程完成,春节前实现全线通车并试运营。
对于这一方案,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天培表示,铁路建设与文物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要寻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这样做到兼顾文物保护与铁路建设两方的利益,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同时尽量减少合武铁路工程建设经济损失和改线所需的资金,努力做到既能有效保护六安汉墓遗址,又不耽误合武铁路工程建设工期。(记者赵秀娟)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