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9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称,中国实体经济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幅度、持续的价格上涨。
文章写到,统计显示,1~10月中国CPI同比上涨4.4%,高出全年调控目标0.4个百分点;单月CPI则在经历了8月峰值的6.5%和9月6.2%的略微下探后,10月再次回到6.5%这一十年单月最高峰值。如何看待当前物价形势及下一步走势,对于把握调控形势至关重要。
文章称,权威研究表明,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受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短期波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并不表明供求总格局恶化或逆转。
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4.6%,未来应关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交互上涨的房价股价,对潜在风险早做准备。
文章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当前物价形势,以下四点至关重要:一是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部分食品涨价导致的结构性上涨。1~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持续提高,其直接诱因是部分食品大幅涨价。
二是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食品涨价不太可能引发普遍的价格快涨。中国供求总量关系呈基本平衡甚至存在局部产能过剩趋势,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很小,因此未来由食品涨价引起全面、持续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食品涨价暴露出中国农产品存在生产流通新矛盾。在此次食品价格上涨诸多原因中,成本和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生产流通方式的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食品市场流通格局的变化,适时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方式;如何通过政府的支持,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发展,同时稳定市场食品价格,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是正确认识成本上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的稀缺性开始显现,环境的补偿成本开始提高。经济发展必然伴随收入增长,工资成本也必然不断上升。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并未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只有深化资源价格体系改革,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品供给,进而降低相关产品价格。
文章最后指出,综合分析,实体经济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幅度、持续的价格上涨。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