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20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日前表示,霍姆斯彗星的大爆发机制很有可能是密实的彗核造成彗核内部易挥发的冰物质汽化后,气压越来越大,终于出现了特大爆发。
10月24日,霍姆斯彗星突然爆发,成为出现在英仙座的一颗肉眼可见的彗星,它的亮度从17星等增加到2.4星等,亮度猛增百万倍,已经接近北极星的亮度,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彗星爆发。
目前,全球的行星天文学家都把关注焦点放在大爆发的机制上。
王思潮介绍说,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利用各自观测得来的资料,对霍姆斯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被小行星撞击而导致的,由于霍姆斯彗星经常要穿行于小行星带,因而,在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被小行星或流星体击中,从而导致爆发。第二种观点认为,霍姆斯彗星表面塌陷,导致彗核破裂,引其爆发。第三种观点认为,霍姆斯彗星的彗核可能有一个比较密实的外壳,在外壳的里面则有较少量的挥发性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冰物质,并混杂大量的尘埃物质,太阳对彗核的照射使得彗核内部逐渐积累了热能,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易挥发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冰物质就变成了气体,随着气体压力越来越大,就可能冲破彗核的外壳,产生大爆发。
王思潮说,中国天文学界目前较为认可第三种观点,“仿佛沉睡百年的"死火山",在越来越大的内部压力驱动下,终于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发”。
霍姆斯的编号为17P,它是英国人霍姆斯在1892年发现。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霍姆斯彗星每6.88年便绕太阳公转一圈.
自霍姆斯彗星爆发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天文机构已与国外天文台一起投入观测,并拍下一系列彗星爆发过程中的宝贵照片。11月4日,哈勃空间望远镜拍下霍姆斯彗星慧发内部蝴蝶状喷射物的精细照片,表明该彗星的彗核正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喷射彗星尘埃。
20多天的观测表明,该彗星彗核以每秒约500米的高速度向外喷射大量尘埃物质,这些尘埃主要是比面粉更细的彗星尘埃,光谱观测还发现CN、C2等气体成分,它们主要来自彗核内部挥发的冰物质。
11月9日的天文观测表明,尘埃物质为主的霍姆斯彗星的彗发高达140万公里,超过了太阳直径,成为现在太阳系最大的单一天体。
王思潮表示,关于霍姆斯彗星爆发的原因,全球天文学家还在进行探索。至于此前讨论的“霍姆斯彗星的彗发外表为何呈圆形”,行星天文学家认为是由于彗核一边喷射物质,一边旋转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