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不了幕的演出,落不了幕的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巡礼 新华网武汉11月20日电(记者邬焕庆 张先国)“谢不了幕的演出,落不了幕的艺术节”,这是记者十几天采访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最深刻的印象。
走过20年华彩岁月的中国艺术节通过展示艺术精品,评比政府奖项,吸引群众参与,不断引领中国艺术前进的潮流。
11月5日至20日在湖北省举行的八艺节,精彩迭出,亮点频现,15天的视听盛宴带给人们充分的审美享受,也折射出中国艺术发展新的走向。
“专家戏”少了,“大众戏”多了,舞台离观众近了 54台剧目角逐“文华奖”,22台优秀剧目参演同贺,11台海外剧目共襄盛举,32项各类艺术展览展示目不暇接,500多件作品决赛“群星奖”,八艺节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均创下历届中国艺术节之最,而每一场精彩的演出谢幕之难也常常出乎意料。
杂技剧《西游记》演出期间,掌声、喝彩声、惊呼声不绝于耳,在17日、18日连演两场后,又应观众要求于19日加演一场。广州杂技团团长曹建平说:“虽然演出强度大,演职员很辛苦,但观众们热切的期待、热情的掌声、热烈的追捧让我们感动,每次谢幕我们都热泪盈眶,但我们无怨无悔。”
7日晚,法国合唱团谢幕时,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只好加演一曲《白毛女》,加演结束后又谢了两次幕;9日晚,罗伯特·威尔斯摇滚钢琴演出谢幕花了30多分钟,观众献的鲜花在舞台前沿排了一整排;13日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全家福》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带病出演的著名演员冯远征两次谢幕表示感谢。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些地方戏也出现谢幕难的现象。湖南花鼓戏《走进阳光》、柳子剧《风雨帝王家》、桂剧《大儒还乡》、歌仔戏《邵江海》、楚剧《三月茶香》等,谢幕时观众掌声均超过20分钟。
河南省豫剧团演出《常香玉》的当晚,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演员三次谢幕,热情的观众依然掌声如潮,久久不愿离去,一些观众甚至跑到后台,表达对剧目的喜爱与敬意。受到感染的演员们,又清唱一曲,回报观众的厚爱。
“曲高和不寡,曲终人不散”,武汉大学艺术系主任彭万荣教授说,“谢幕难说明观众还浸在戏里,充分表现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他认为,长期以来文艺领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一些作品迎合专家的口味,却得不到观众的掌声,而从八艺节剧目反响效果看,这一现象正在发生较大的转变,这表明舞台离观众越来越近。
戏剧评论专家、国家一级编剧李志丹说,专家的艺术探索只有和百姓的欣赏口味协调一致,才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这是八艺节的一大亮点,也是八艺节给艺术创作提供的启示。
“政绩戏”少了,“市场戏”多了,梦想离现实近了 1999年,北京大学学报发表的《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一文,曾引起文化部主要领导的重视。文章尖锐地指出,“新时期戏曲文学存在缺失:部分作者仍热衷于搭乘政治快车,简单配合现实;用民族性取代世界性,缺乏走向世界的自觉意识;抄袭导致少数作品雷同,趋同导致对作家艺术个性的遮蔽;部分作品出语粗俗,诗性品格丧失。”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郑传寅教授。他曾多次在全国性艺术评奖项目中担任评委,对少数“贡品”式的“政绩戏”深恶痛绝。他说,少数地方为了评奖不惜血本,根本不考虑票房,一旦获奖就锁进仓库,封进箱底,老百姓只闻戏名不见演出,这种戏实质上就是“皇帝的新装”。
艺苑花开,风云际会。近日在家门口目睹了八艺节的盛况,观摩了多场演出之后,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赞叹:“文艺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从八艺节参评参演剧目看,“政绩戏”明显少了,“市场戏”明显多了,演艺单位“找市长的少了,找市场的多了”。
八艺节于20日闭幕,但不少演职人员已经踏上了巡演的路途。郑州歌舞剧院大部分演职员已远赴韩国,他们的《风中少林》登台两年多,演出百余场,创收1000多万元,还将到美国巡演。
山西话剧团的《立秋》三年来演出348场场场爆满,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家住长江边》公演80多场收入超过500万元,广西桂林市桂剧团的《大儒还乡》巡演300多场创收400多万元。
八艺节上展示的一批精品力作海外演出市场前景也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杂技剧《西游记》至今已演出59场,近日又接到香港、澳门等地的10场演出邀请。舞剧《红楼梦》、歌剧《杜十娘》《雷雨》,均在联络赴海外演出事宜。
艺术需要市场滋养,市场让艺术流芳,让艺术繁荣。上海安福路288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在地,“天天都有艺术节”。在这里,每周除周一外几乎天天演戏,有时一天几场,今年以来已经上演了400多场戏。每周都有新戏推出,有些戏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明年。曾经十分冷清的安福路,如今变得异常喧闹。上海人都知道:看话剧,到安福路。
“艺术是造梦产业,艺术产业却不能是空中楼阁,要立足于市场的坚实土地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他的名片印了两面,一面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另一面是“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话剧演员出身的他,曾经不太愿意接受“总经理”这个身份。现在,他总结出:“艺术工作也需要打理,需要经营。”
“传统戏”少了,“现代戏”多了,艺术离生活近了 与往届艺术节相比,八艺节一大亮点是反映现实的作品更多,且更具感染力。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用现代意识演绎“红色经典”,有的观众看完后就能模仿声腔;话剧《马蹄声碎》《我在天堂等你》,从人性角度诠释革命情怀,很多观众抹着眼泪走出剧场;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演出时,场内观众或唏嘘、或莞尔,情绪紧随剧情起伏。
湖南花鼓戏《走近阳光》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方式成功地做到了写意与写实结合、叙事与抒情兼备、传统与时尚统一,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不少观众说,地方戏能突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套路,能把一个农民工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细腻生动实在出乎意料。
桂剧《大儒还乡》虽是历史剧,但自始至终洋溢着现代气息。这部作品影射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贻害无穷,树立了勇于改正错误的官员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广西桂林市桂剧团团长、导演刘夏生告诉记者,他们收到不少观众来信来电,建议将这部戏作为反腐倡廉的教材。
高科技含量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八艺节的另一亮点。《大儒还乡》布景的流动性和纵深感令人叫绝,通过背景灯光切换展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弘的秦川、雾气笼罩着的漓江,让整部戏美不胜收。《走进阳光》借鉴了电影中常见的蒙太奇手法和电视连续剧结构模式,保证整部戏一气呵成,气韵贯通。
国家一级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曾学文说,现实生活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艺术作品应是这条河水中美丽的浪花,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就会干涸枯萎,因此,我们要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到与时俱进。
泪水、欢笑、凝思、喟叹,15天的审美体验,无穷期的艺术洗礼。20日晚,八艺节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完美闭幕。此时,湖北省的另一个地级市随州市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八艺节的吉祥物和参演剧目。
八艺节期间,随州市擂鼓墩社区44位居民给八艺节组委会写了一封联名信,恳请吉祥物“楚楚”和参演京剧《曾侯乙》能下乡。组委会当即决定满足群众的心愿,随州市市委市政府遂展开紧张的筹备工作。
收尽风雨济沧海,大浪无痕举澎湃。八艺节闭幕了,中华大地上兴起的文化建设热潮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