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涉外非法气象探测案浮出水面
境外人士私设气象站窃原始资料
继8月底中国气象局通报3起涉外违法探测案后,最近又有一起涉外非法气象探测同类案件浮出水面。
新疆再次发生涉外案件
这次案件发生在新疆。
2006年9月25日,新疆喀什英吉沙县气象局在气象执法检查时发现,位于英吉沙县托甫洛克乡的美资企业——新疆太平洋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的分公司,在未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在其承包的农场中架设自动气象监测仪器,并自2005年9月开始观测。
同样是这家美资企业,在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分公司也涉嫌未经批准违法建站进行气象探测。今年7月31日,和田地区气象局登记保存了该公司的探测仪器,9月10日作出罚款1万元人民币的决定。
气象大国的特殊烦恼
“从2000年至今,至少有20多起涉外违法探测案被我们依法查处。”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法规综合处副处长李丽军说。
李丽军认为,中国气象信息丰富,既有像青藏高原这样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容易获取的气象资料,也有可以进行像城市热导效应这样的热门研究。这是国外对中国的气象信息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一些涉外气象探测项目未经审批,这就有可能造成本不应公开的气象信息流失到境外。
不当国际合作有损国家利益
在今年5月份香港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外国专家学者在公开发表的论文里引用中国的气象数据。他们声称,这些数据是和国内某些大学合作开展的气象观测取得的数据,这些数据实际被用来攻击中国环境状况。
此事引起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数据在合作协议中事先并不允许境外合作方单方面发表,境外合作方等于违反了合作协议。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观测站点也没有经过审批。
境外机构或个人未经审批在国内设立的站点,往往可以获取到最原始的气象资料。
2005年4月至8月,一名华裔女子受日本文部省资助,在没有经过上海市气象局批准的情况下,在上海市内非法设立气象观测点39处,安放观测仪器采集湿度和温度等气象数据。其观测点分布范围不仅覆盖上海大部分区域,甚至有些邻近军事等敏感部门。
不熟悉规则还是别有用心
一些未经审批的合作项目则造成这方面的漏洞,甚至对国家安全形成危害。
在至今查处的项目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外专家学者之间进行的。气象主管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气象探测的法律法规都很了解,在找到他们以后,他们才知道有这样的法律法规,马上停止项目。
与国内相比,境外一方的动机较难判断。李丽军说,比如上海那个案例,当事人开始是找上海气象主管部门合作,在从气象部门得知需要审批之后,当事人通过其他途径设置观测点。被查处后,则称不了解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欣华
新动向
违法探测 波及奥运
随着奥运临近,气象探测管理也出现了新的情况。
据中国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发现,从去年开始,在奥运项目举办地,发现外国组织或个人未经批准,在海边租用当地民居从事气象探测,至少已经发现了3起。据中国气象局通报,这些案件涉及的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他们都是以为奥运会作赛前准备的名义,私自安装探测仪器。
鉴于这种情况,8月份,中国气象局下发通知,要求奥运赛区的各级气象主管机构防止境外借奥运名义进行非法气象探测活动,并对奥运比赛场地进行重点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