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X光、CT、MR
奇了怪了:听诊器哪去了
传统听诊器越来越成为“古董”,专家指:不但没必要地加重病人负担,还降低医生临床诊病水平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张灵 蔡民 实习生 张昊 曾祥猛
核心提示
“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这是最能体现医生医术医德的基本诊断方法。
患者反映
医生还没听诊就开检查单
“小小的咳嗽就要做胸透,有必要吗?”前些天,家住五羊新村的宁女士因为孩子感冒伴有咳嗽症状,于是带着孩子到东风路一家医院看内科门诊。医生简单地问了病情和症状后,先是要求孩子张开嘴巴看看舌根、摸摸脖子,然后就开出两张检查单,一张是验血的,一张是胸透的。宁女士认为,医生还没有好好听诊就开出检查单,这样并不合理。于是她问医生:“孩子没发烧,是不是非要做胸透呢?”没想到医生说:“检查是为了看看孩子的心肺有没有受到感染,这都是为病人好。如果万一有什么问题,你后悔都来不急。”无奈之下,宁女士先去交了80多元的检查费,又带着孩子排队抽血和做胸透,最后把两张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告诉她:“孩子没事,吃点感冒药就好了。”事后,宁女士感慨:“现在的医生都不用听诊,动辄就要靠医疗器械来帮病人做检查,看完检查结果再开药,这医生也太好当了。”
家住赤岗的袁老师是个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此他深有同感。前段时间,他因为呼吸有些因难,于是到附近一家社区医院就诊。没想到一名年轻的医生看了看他的病历后,就给他开出做X光的检查单,包括开药在内,总共花去了90多元。袁老师说,以前他也找一个老大夫看病,医生用听诊器之后就做出了诊断,开了一些常用药,花了不到50元。“现在一些年轻的医生,不论大病小病全都靠那高科技的检查设备来做诊断,有必要吗?”袁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记者体验一
医生看病听诊器成了摆设
不久前,记者因腹部疼痛,到新港路一家医院就诊。接诊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医生,在听记者说明了症状之后,她只在肚子部位摸了摸,便以记者肠胃不好、胃酸过多等病因,开出两种口服药。记者觉得纳闷:视触叩听都是必须的诊断过程,医生却连听诊器都没用就开出了药方。随后,记者在诊室内看到,一些胸痛胸闷或感冒咳嗽的患者,医生也照例没有听诊。记者注意到,这名医生不但胸前没有挂听诊器,偌大一个诊室里居然也没有听诊器。
这种现象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中并不少见。记者在荔湾区一家医院采访时,经过该院的内科诊室,发现医生们的听诊器无一例外地挂在墙上,完全成为墙上的风景画。
昨日下午,记者因为胸闷来到赤岗某医院一楼诊室看内科。一名40多岁的医生看完记者病历上写的情况后,简单问了一下症状,然后直接开出心电图检查单,让记者先去交钱做检查。记者表示自己只是胸闷,能不能不做心电图时,该医生表示内科诊断还是做心电图检查比较好,不然很难确定胸闷症状是什么情况。记者表示可否用听诊器听一下确诊,该医生摇头称:“那个没用,现在都是通过做心电图确诊的。”最后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医生拿着听诊器在记者胸口听了5秒后说:“听你的心跳没什么大问题,你最好还是做完心电图检查再来找我。”
医生观点
有些疾病用听诊器可以马上确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建国表示,听诊器是每名医生必备的工具,内科医生尤其应该佩戴,皮肤科、眼科、口腔科医生用得少或者不用都可以理解。
李建国表示,CT、MR等检查属于“航空母舰”级检查仪器,但是依然不能替代听诊器,一些疾病通过拍片可能无法确诊。例如哮喘、支气管痉挛和异物掉进气管,通过听诊器可以得知内里乾坤。据李主任介绍,通过听诊器检查听到湿罗音,就应该初步确诊患者有肺炎、肺水肿等;如果听到的哮鸣音,就初步确诊为哮喘;如果听诊器里的声音是大湿、中湿、小湿哕音,即代表不同部位发生病变。听诊器所做的这些检查大型仪器可能能够完成,但两者之间的检查目的有所不同。而对于患者来说,两种检查所付出的费用也相差甚远。
“有些疾病大型仪器不能查出,而有些疾病能够查出却时间不等人。”李建国解释,像喉头水肿、喉痉挛这类疾病,X片检查最快要1个小时才能出结果,还有可能找不到问题所在,而患者却可能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内就死亡。如果用听诊器,有经验的医生是可以马上确诊的。
李建国表示,医疗常规规定,患者就医时,医生接诊的程序为:询问病史,体检(初诊,相当于听诊器检查),确定后做检查例如抽血、胸透等。跨过其中一个环节,医生就属于违反医疗常规。另外,一些可以通过听诊器或医生经验得到确诊的疾病,但某些医生却建议患者做“大检查”,这就代表着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基本功不扎实。
专家看法
社区医院应常用但最考医生水平
广州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院院长王家骥认为,社区医院强调可及性服务,在价格和人性化方面要优于大医院。因此,社区医院应以常用器械、传统诊疗手段为主。王家骥指出,需要对社区医生做专业的训练,强化他们用听诊器的技能。医学院大学生对“望触叩听”的教育,被当作基本功,学期结业需要通过“物理诊断”考试,即不用化学手段的诊疗方式,听诊器的考核就是其中一项。
“听诊器初诊最能考验医生技能水平高低。”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林琳指出,虽然听诊器和X光CT等检查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但听诊器能发现很多大型仪器不能发现的信息,不同技能水平的医生听同一个患者的同一部位,可能会有不同结果。
滥用仪器检查
加重患者负担
临床经验不足
医生害怕漏诊
部分患者表示,用听诊器都能诊断的病症,为什么现在的医生都要借助大型仪器?与听诊器普遍使用的年代相比较,现在是不是可以认为医生滥用仪器检查是看病贵的其中一个因素?李建国认为,如果医生故意不按接诊常规做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而直接开大检查,肯定会给患者增加费用负担。
但医生自己也有“难处”。某位从医学院毕业1年的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临床经验相对不足,没有把握根据听诊器作出判断。他说,自己本着对病人负责的原则,在对疾病做了初步的判断后,还是会建议患者做X光或CT检查。“现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如果没有正确诊断或漏掉就要被病人投诉了。”该医生表示,在这种压力下,他也只能多开检查单。
心脏瓣膜病变
听诊声音: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病变不同杂音出现的时间和性质也不同。
仪器检查:心脏彩超
检查价格:200多元
比较:听诊能够基本上确诊,用仪器检查有些能看到有些则不一定。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听诊声音:肺基底部吸气末有爆裂音
仪器检查:X光、高分辨CT
检查价格:X光60~100元、CT需600~700元
比较:听诊器能初诊病情;通过X光不易查出,易漏诊;高分辨CT则可以查出
肺炎
听诊声音:有水泡音或伴有哮鸣音
仪器检查:X光
检查价格:60~100元
比较:听诊能完全判断有无肺炎和发生部位,X光也可以判断。
支气管扩张
听诊声音:大量湿哕音
仪器检查:X光、CT
检查价格:X光60~100元、CT需600~700元
比较:根据病史和听诊声音完全可以初步诊断;用X光和CT可以进一步诊断,并看出病变位置和范围。
数据由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林琳提供、张灵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