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毛毛渴望早日代表国家队参加残奥会。 罗 俊摄
击剑运动员在训练中。
罗 俊摄
“赛!”每赢一个球,就大喊一声为自己加油,很多乒乓球运动员都会这么做。正在北京残疾人运动训练中心打球的12岁的女孩赵毛毛尽管年龄最小,但喊的声最大。她是个左撇子,因为她天生只有半截右臂。
几年前,赵毛毛只是个天生残疾的农村娃,家里极为贫困。父亲听一个亲戚说她可以去残疾人队练练乒乓球,便托人到处打听。幸运的是在选拔会上,毛毛大胆、爱表现的个性表露让教练一眼就相中了她,带她加入了北京残疾人乒乓球队。
从此毛毛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残疾女娃变成了市队里小有名气的乒乓球手,连教练都自信地说:“像她这样的苗子,将来肯定能拿残运会金牌!”
在中国,毛毛只是8000万残疾人中的一个。毛毛是幸运的,因为不可能每个残疾人都会做到跟她一样出色,但可以肯定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类似的培训去改变自己的生活。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给了更多残疾人这样的机会。今年以来,中国不仅在北京新建了国家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还将陆续在全国建立18个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保障残疾人能够得到专业的体育培训,同时为他们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条件。
今年9月新落成的北京残疾人体育训练和技能培训中心坐落在大兴区,目前北京市残疾人柔道队、击剑队、乒乓球队、游泳队和篮球队都在这里训练,他们中有很多人有可能参加明年北京残奥会。不过即使没有残奥会,这里每年也将计划对北京地区3万名残疾人提供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服务,更重要的是,残疾人在这里的一切生活训练花销都是免费的,就连运动训练所需要的服装、器材也由中心免费提供。
王晓丹是北京残疾人乒乓球队的一名教练,9月随队搬进了训练中心。“队员和我都变胖了,”她开玩笑地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和训练设施简直太完美了。”以前,这支乒乓球队经常是挤在联合大学体育馆训练,由于无障碍设施不完备,只要地面稍高一点,很多队员的轮椅就无法通过,王晓丹经常要背着运动员上下楼梯,这工作对于身材瘦小的姑娘来说苦不堪言。“来到中心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在这里,每个队的训练场地是固定的,我们再也不用挤时间抢场地来进行训练了,队员的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王晓丹说。
在这个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训练中心,处处讲究以残疾人人性化、类别化需求为特点的无障碍标准。整个园区从平面布局、环境设计到后勤保障全部实现无障碍。在坡道处理、盲道设置、门的安装、公用电话、电梯按钮、标志标识牌以及在洗手间、停车位、饮水器、服务台、楼道、扶手、地面、墙角等的设置上,全部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在学员宿舍的处理上,为听力残疾人配备了灯光提示系统和电子显示系统,为脑瘫运动员配备了专用的多功能床,满足了不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实现了设施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此外,这里的设施全是按照三星级宾馆的标准建造,服务员每周定时清理队员的房间。
一位外国记者曾经在参观训练中心后感慨:“中国的残疾人运动员真是太幸福了,他们居然能在这样现代化的场馆里进行训练。中国在残疾人体育方面进步很快,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明年的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