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斜梯、巷道、转笼、独木桥;袭人热浪、缭绕烟雾、塌方现场……以往消防官兵只有在火灾现场才能接触、体验到的场景,如今在不到500平方米的训练馆内就可以完全实现。11月22日,位于沈阳北郊沈阳消防综合训练基地的全国首家烟热训练馆投入使用。
11月22日,记者走进消防烟热训练馆,与首批来此进行体验训练的消防官兵共同进行了现场体验。
现场体验:训练就像闯迷宫
走进烟热训练馆,展现在眼前的是由上百个可分解拆装的网状单元组合而成的烟热训练装置。
据介绍,烟热训练馆由控制室、准备室、训练室、医疗救护训练室、充气室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其中主体训练室占地面积为190平方米。
参训人员三人一组进入两条相对独立的回廊式通道,由于整个训练馆内烟雾弥漫,刚走出几米远,就碰了壁。经过一番摸索,发现头顶上方有一个圆形的孔洞,爬上去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可是好景不长,走了没几米,又不知路在何方。仔细再看,半空的钢网上有一个三角形的豁口,几个人相互帮助着攀爬过去。随着馆内温度的不断升高,加之身上又背了10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没走多远已经汗流浃背。
为了增加训练的逼真性,设计人员在通道里加入了斜梯、巷道、转笼、独木桥,以及塌方现场、上下错层等人为障碍,增加了发烟和增温装置,并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增加训练难度。如果不经过一番碰壁和摸索,恐怕难以顺利走出“迷宫”。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眼前重重障碍还是让记者感到前进的艰难。这时,前方不远处的巷道变成了圆形滚桶,人们只有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匍匐而行才能通过。刚通过转桶,又上了独木桥,两层通道交会重叠、迂回曲折,犹如黑暗中置身迷宫一样。经过十几分钟的艰难摸索,终于走完了70米长的通道。
发烟增热:训练效果更逼真
训练馆里的烟雾和热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市消防支队后勤处修理所所长范文涛告诉记者,受训人员进入烟热训练馆接受训练,先由操作人员利用无线遥控技术,开启训练馆中的发烟装置和增温装置,使训练场景与火灾救援现场的实际更接近,效果更逼真。
每次训练前,操作人员根据训练要求的烟雾浓度,启动发烟装置喷雾器,在3—5分钟时间内即可使整个训练馆内的能见度接近零。发烟装置喷雾器喷出的烟雾,为非腐蚀性无毒烟气,遇到特殊情况,受训人员即使不戴空气呼吸器进入充满烟雾的训练馆,也不会受到伤害。
增温装置由8台15KW大功率热风机和4台12KW辅助风机组成,30分钟内可使训练馆内的温度由25℃上升到50℃,最高可达58℃。其中,2台4KW导向风机可以使馆内形成均匀的热气流,受训人员经过此段区域,可产生热浪扑面的感觉,如同亲临火灾现场一般。
不断完善:保证训练更安全
烟热训练馆是模拟火灾现场实际场景设计的。由于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间通常在30分钟左右,因此,训练中,一般要求受训人员在30分内通过70米长的通道。
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绝对安全,工作人员可在操作室内对受训人员所在的位置进行即时监控。一旦发现受训人员因体能、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顺利通过通道或找不到出口,训练馆里的疏放排风系统将立即启动,排空馆内烟雾。工作人员根据受困人员所在位置就近拆分组合单元,对受困人员实施快速救援。
据了解,下一步,烟热训练馆还将增设远红外线监控装置,使受训人员与工作人员分离,从而获得更逼真的训练效果。工作人员不需深入训练馆,通过电脑屏幕,就可随时跟踪、监控受训人员所在位置。
随着烟热训练馆功能的不断完善,在保证消防官兵训练的基础上,训练馆还可向社会开放,供一些爱好体验消防救援、灾害现场逃生的人们进行拓展训练。
本报记者吕良德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