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11月24日电(宋学春 于文杰)青岛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作用,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创新机制等措施,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002年以来,全市新增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4.8万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目前的14.6%。
政府推动,为高技能人才成长营造环境。组织实施了"蓝领人才高地建设计划"、万名技师培养计划、"金蓝领"培训计划,实现了由无序到有序、由短期培训到技能储备的转变。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补贴制度,对失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的,给予800元的培训费补贴;对企业职工参加"金蓝领"培训和紧缺工种提高层次培训的,政府给予500-1000元的培训费补贴;对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每学年给予1000元左右的学费补贴;对本市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给予200-500元的政府补贴。2003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支付培训费补贴1.4亿元,培训失业人员17万人,培训企业在职职工12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培训农民工7.5万人。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投入,先后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建立了机电、焊接、服务业、服装设计制作四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累计为3万多人提供公共实训服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认定了23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个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22个促进就业培训基地和11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政府在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参与职业培训。大幅度提高了技术工人技能津贴标准,建立了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选拔出27名首席技师、14名拔尖人才和87名突出贡献技师,每人每月享受200-1000元的政府津贴,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逐步形成。
企业互动,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将职业培训纳入行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活动,建立了培训与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普遍建立了技能津贴制度,对持有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聘用的在岗职工,每人每月给予150-300元的技能津贴。在组织"金蓝领"培训和企业紧缺工种培训中,除了政府补贴培训费外,大部分企业还支付其余的培训费并给予一定的补贴,调动了企业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002年以来,企业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达到1.2亿元,企业组织职工培训近15万人。
学校主动,立足企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青岛市技工学校不仅加大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的招生力度,提高办学层次和规模,还积极需求与企业合作,将教学实践经验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目前,全市22所技工学校在校生,由2001年1.2万人提高到4.5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许多学校出现了抢购毕业生的局面。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按照"教学生产化、车间课堂化"的思路,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等实训基地,并在海尔集团、海信摸具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了产教平台。大力推行教学现场企业化、教学过程产品化、教学手段一体化,通过导入技术、导入工序、引入产品等手段,将技能人才培养置于企业生产环境中,实现了校企一体。目前,该校已与8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在校生6500人,其中高级工培养数量为5500多人,占在校总人数的85%以上。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