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内一个人口密集、游客络绎不绝的景点附近,有一个小房子,青砖、飞檐设计,很有古意,部分外墙采用了大理石贴面、玻璃幕墙装饰等,配以芭蕉、香樟树的掩映,俨然一个小小的景点。我们原以为这是某个名人的故居和展览室之类,后来才知道是变电站。
变电站旁边不远,设有供居民健身的器材和下棋、打牌的石头桌椅。一次在打牌之余,大家对变电站有了许多议论。
其一,会不会受到电磁辐射?这些人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于是有此担心。而大家议论的结果是:不可能没有!
其二,不就一变电站嘛,建这么漂亮的房子干嘛?顺着“辐射”的思路,有人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为了掩饰它的危害。
其三,延伸到了道德领域和世风之类,大家的感慨,这里不赘述了,因为即使不是变电站,许多人也能随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之所以要举这么个例子,是因为这个变电站距我当初住的房子不远,还因为我曾经也是有过疑惑的。但不久后我读到资料,才知道大家都是瞎担心。变电站周围的电场和磁场强度,通常比居民家中的电场和磁场还低,输电线5米至10米以外的磁场和电场影响,只有一个开着的电吹风机产生磁场的1/7,电热毯的1/5。换句话说,变电站对人的不良影响微乎其微,比电脑、电视、电磁炉、冰箱等许多家用电器还要小得多。所以,由变电站生发的感慨和愤懑,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
对变电站的误解,其实适用于许多事物。
比如,看见一个富人,就怀疑其财产来路不明;
比如,看见一个拾荒人,就猜测其会不会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比如,看见同事升职了,就断定其有背景,或使用了什么非正常手段……
总之,“变电站现象”类似于一种“常规”性感受,又像一个思维定律,让人对生活、对他人产生了很强的不信任感。
说到拾荒人,我还真认识一位,他蹬一辆破三轮车,手里常拿一只化纤口袋,在垃圾箱里搜集可以卖钱的东西。有次下雨屋漏,淋湿了存折,他把几张存折放在门口晒,因为数额有几万元,引起路人猜测,议论越传越远,竟引起了报社记者和民警的注意,赶来采访,询问,后来还有一篇报道刊登在报纸上……看着那篇报道,我知道那个拾荒人在大家眼里,已经变成了一座移动的“变电站”。直到最后,虽然经由民警确认,那些钱都是他正当的辛苦劳动所得,一些人还是不能完全打消疑虑。
电从17世纪被发现,人们使用它也有几百年了,但对它仍然是无知的。岂止是对电,许多人对于自以为熟悉的事物,并不知道多少,而通常依靠猜测就下结论,这危害着实不小。
对“变电站现象”进行反思,有益于调整我们认识事物的态度。换句话说,打破“常规”性感受误区,弄明白了再下结论,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是有意义的。
本版插图/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