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最近,省委书记张宝顺提出,把农业产业化纳入全省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孟学农代省长强调,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加快农牧一体化。这让我们感悟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足鼎立”“三化并进”的思路业已形成。
综合前一段的调研情况,我觉得山西应从优势农产品入手,打造九大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化新格局,进而巩固“三足鼎立”“三化并进”的基础。
一、玉米产业链 我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同一块耕地,玉米亩均纯收益比小麦高100元左右,比杂粮高200元以上。我省玉米蛋白质含量高、水分低、距主销区近,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大,加工增值潜力最大的农作物。我们的不足是,单产低,过腹转化率低,深加工程度低,约一半的玉米销到省外,未能过腹转化和加工增值。1800万亩玉米,旱地占2/3,中低产田又占2/3。
发展玉米产业,可通过三项补贴推广物化技术:(1)良种补贴。山西是玉米制种大省,良种补贴的重点应放在推广超高产玉米和青贮玉米上。(2)渗水地膜补贴。推广面积已达6万多亩,亩产量比普通地膜增产100公斤左右。(3)调控肥补贴。这种肥料根据氮磷钾含量,细分10种类型,选择最佳比例施肥,在忻州十里后村玉米示范,亩产达1001公斤,比常规施肥增产87.4%。这项科研成果曾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
我省应该按产业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饲用、青贮、加工玉米,建成新的玉米产业基地。实施农牧化一体战略,把玉米优势向畜牧优势延伸,使玉米基地与畜牧基地叠加,走过腹转化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我省玉米加工能力低水平过剩,应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
二、牛羊产业链
纵观全国农业,我省缺少粮食优势,但畜牧业优势得天独厚。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畜牧业产值不断上升,有的国家已达80%以上。山西这一比重较低,十多年间在30%上下徘徊。其主要原因是:农牧脱节,林牧矛盾,增长粗放,未能适时推进规模养殖和舍饲圈养。
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已有较好基础,畜牧产业布局应以此为突破口,加快优势区建设。肉牛养殖要重点发展雁门关、东山、晋南三个优势区。雁门关优势区主要强化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的结合,建设肉用良种母牛繁殖基地,向关内外扩展;东山优势区主要改良西门达尔肉牛,建设优质肉牛育肥基地,扩大外销和出口;晋南优势区主要把“晋南牛”提纯扶壮创出品牌,建设晋南牛基地。从生态建设考虑,我省羊的发展要从量的扩张向效益的提升转变,从分散饲养和荒山放牧向规模养殖舍饲圈养转变。肉羊养殖应突出发展优质羔羊,绒山羊要在引进良种的同时,加快培育岢岚绒山羊。在牛羊优势产区,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青贮玉米,搞好玉米产业和牛羊产业的对接。政府适当补贴,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形成稳定的牛羊来源和利益共同体。
三、猪鸡产业链 猪鸡单独作为产业链的理由:(1)按传统分类牛羊为草食畜,猪鸡为食粮畜禽,与玉米产业联系最紧密。(2)山西发展猪鸡条件很好,但多年来大量从外省调进,本地市场空间很大。(3)打造猪鸡产业链,与生态建设没有矛盾,投入小,见效快。现在农民养1头猪去掉成本可收入五六百元。养鸡的收益虽不如养猪,但如果规模上去,免疫有保证,收益也相当不错。
就区域而言,传统牧区重点发展牛羊,在传统农区重点发展猪鸡,在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牛羊猪鸡并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推广晋城高平的经验,通过政府补贴和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在高起点上推进养猪业的发展。我省国家级龙头企业,如粟海、大象等公司加工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基地建设滞后,实际加工量不多。要抓住基地建设不放,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大规模养殖量,提高加工量。在城市周边地区,积极扶持蛋鸡生产。
四、奶业产业链 近年来,我省奶牛快速发展,6年前12万头,去年达33万头。奶牛养殖的集中度较高,仅山阴县就近10万头;加工企业的集中度也较高,主要是伊利、蒙牛、古城“三分天下”。但饲养方式落后,青饲料无保障,奶牛单产较低。
要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山西奶业素质和竞争力。以扩大优质奶牛种群繁养、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为主要措施,着力提高奶牛单产和奶源质量,加快奶业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步伐。继续以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为重点,抓紧制定奶牛品种改良计划,落实良种公牛冻精、优质后备母牛等补贴政策,搞好奶牛良种繁育推广。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提高青贮饲料比重,利用好玉米秸秆。引导奶农组建合作社或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合理安排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加强经营管理,与挤奶站、加工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政府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给一定的保费补贴。
发展牛羊、猪鸡和乳业三大产业,都必须搞好动物防疫。关键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加快兽医体制改革。
五、马铃薯产业链 马铃薯既能当粮食,又可当蔬菜,加工后又是快餐食品和健康食品。我省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是全国优势产区,可作为扶贫产业和富民产业来发展。去年,全省马铃薯面积近450万亩,单产538公斤,比甘肃低1倍多。主要制约因素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率低,专用薯比重低,生产机械化和加工转化率低。
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关键是下力气推广脱毒种薯和栽培技术,成片建设优质专用马铃薯基地。要从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抓起,积极争取农业部等部门支持,充分发挥科研企业作用,在主产区建立种薯繁育基地。我省要建设两大马铃薯优势产区:雁北和东西两山丘陵地区,以种植中晚熟高产鲜食和高淀粉薯为主,建设鲜食商品薯、加工原料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中南部平川及城郊地区,设施栽培、间作套种早熟薯等品种,与中北部主产区互补,建设反季节菜用薯基地。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扶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扩大全粉和营养保健品生产规模,提高加工增值比重。
六、杂粮产业链 山西素有“杂粮王国”美誉,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惟一的杂粮优势产区。目前,杂粮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0%左右,产量占20%左右。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杂粮消费不断增加,杂粮加工增值,产业链条延长,效益正在不断提高。
我省应重点发展三个杂粮品种:(1)谷子。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有自己的主打品种和品牌,比如晋谷系列和“沁州黄”。我省谷子加工,基本是脱壳包装的初加工,应向营养保健食品深加工拓展,争取扩大出口。(2)荞麦莜麦。种植面积虽不大,但加工增值潜力大,保健品市场前景好。苦荞脱壳制米提取研发技术已在我省突破,产品在日、韩畅销,荞麦莜麦精深加工很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亮点。(3)豆类。主要绿豆、豌豆、芸豆、大豆,在杂粮中面积最大。在晋西北、晋东南、晋南盆地、大同盆地,有条件建设四个百万亩豆类优势区。
七、苹果产业链 苹果是世界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就说,山西两大宝:一是煤炭,二是苹果。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土层厚,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正符合苹果最佳区域的要求。运城、临汾的红富士苹果在国内外市场前景不错,晋中的澳洲青苹在黑河口岸交货1公斤28元。但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相对缓慢。10年前,陕西苹果面积和产量在山西之后,现位居全国第一,我省则滞留在第五六位。
30多年前,农业部就把山西晋南划为苹果最佳种植区,前几年又确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业带。我们要把苹果作为山西优势产业来抓,继续发展红富士鲜食苹果,积极发展澳洲青苹等果汁专用苹果,引导果汁加工企业与果农联手建设专用苹果基地。推广生物肥和有机肥,通过沼气建设发展“猪、沼、果”循环种养殖模式。扶持发展恒温库和气调库,实现季产年销,在贮藏流通环节上使农民多得实惠。疏枝整形、果实套袋、生草覆草,是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三项重要技术,财政可拿出一定资金给予补贴。我省优质苹果大多是以别人商标销售或出口,要积极整合苹果品牌资源,加强市场营销促销展销,争取把山西苹果品牌叫响。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还要抓好优质梨、仁用杏、专用葡萄的生产和加工。
八、蔬菜产业链 我省蔬菜种植面积365万亩,冬季自给率40%,冬春调入大于夏秋调进,加工率1%。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我省蔬菜特别是茄果类、茎根类蔬菜反季节优势明显。这与海南广西等地的反季节蔬菜正好相反,他们的蔬菜是冬季从南往北销,我们的蔬菜是夏季从北向南销。
发展蔬菜产业要走集约化路子,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提高效益。(1)认真实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建设晋南冬春蔬菜优势生产区、晋中夏秋蔬菜优势生产区、晋北夏秋蔬菜优势生产区,并积极建设城郊蔬菜基地。(2)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生产,重点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提高品质和质量。重点推广山西大学研发的生物肥。(3)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设施蔬菜面积虽不到五分之一,但产值则占五分之二强。由于设施蔬菜一次投入较多,应有一定的信贷扶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生贵式移动大棚”,低成本、高效益发展设施蔬菜。拉长蔬菜产业链条,提高产后加工处理能力,推行净菜进超市。扶持蔬菜加工流通企业,依托芦笋等蔬菜罐头、冻干菜、脱水菜、蔬菜汁等深加工项目,扩大出口。我省芦笋每年出口4万吨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60%左右,可重点扶持。在蔬菜产业链中,食用菌是“朝阳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价格一路看好。一些县市通过补贴引导农民种植双孢菇、白灵菇的做法值得推广。
九、核桃红枣产业链 我省农业的优势主要在特色,核桃和红枣历来都是山西特产的“名片”。这两类果树,耐干旱、耐贫瘠,矮化密植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其生态效益超过其他树种。近年来,核桃价格高位攀升,一个核桃比一个鸡蛋还贵;红枣的价格也在稳定提高。核桃红枣是干旱地区农民的“摇钱树”。核桃树3年挂果,可持续收果200年;枣树当年即能挂果,千年枣树仍能收果。
我省的核桃和红枣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吕梁已初步建成320公里长的红枣带,成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下一步,要在太行、太岳、吕梁、中条等低山丘陵地带建设核桃基地,在汾河中游、西部沿黄、晋南盆地丘陵区域建设红枣基地。(1)重点抓好扩繁良苗,嫁接换优,矮化密植,落实改造低产林技术措施。我省科研人员已选育出可提前1个月早熟、收获期连续10天下雨而果不裂的品种。如能加快扩繁,红枣就能摆脱收获季节遭雨灾的困扰。(2)必须在延长和强化产业链上下功夫。我省红枣加工率仅为5%左右,而河北达到50%左右。一般来说,烘干1斤红枣可多卖5角钱,简单加工可多卖2元以上。可通过补贴的办法,在基地县建设一批红枣烘干房,解决腐烂问题。加工企业要开发系列休闲食品、保健食品、食品辅料和其他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打造上述九大产业链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小麦、棉花、高粱等产业,搞好其他特色种养和加工业,积极发展经纪人、合作社、协会,建设批发和专业市场,使农业产业化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构建我省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六点建议:(1)进一步搞好优势区域布局,确定产业带和基地县,强化关键环节,细化推进措施,增强可操作性;(2)围绕九大产业链,启动物化农业技术专项补贴;(3)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从省财政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筹措,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整合“三农”资金的平台,在基地县和重点项目中打捆使用;(4)落实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制定鼓励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向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的政策措施,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5)设立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和信贷保险服务;(6)尽快出台有关规定引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
刘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