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疑强行停水停电等“规范”动作;有关部门认为保环境是大事,肯定要有所牺牲。强力治污究竟要不要依法进行成交锋焦点——
透视塑料重镇的环保博弈
社会观察
本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杜远远 撰文摄影
新闻缘起
杏坛镇,这是珠江三角洲最发达的地区顺德区最穷的一个镇,其塑料回收行业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行业发展的同时环境受污染,而今,在当地政府的强力整治下,那种塑料袋挂在树梢迎风招展的情形再也看不到了,街道上由于乱烧垃圾而弥漫的恶臭也闻不到了。但是,在1500多家塑料企业中,起码有一半将面临倒闭的命运。几个月来,在当地的塑料企业和政府之间,一场紧张的博弈正在展开。
行业协会
整治要依法,也要给出路
“整治要依法,也要给出路!”作为杏坛塑料商会的会长,陈强发这段时间一直在为杏坛塑料行业岌岌可危的命运奔走呼号。
杏坛已通过“创卫”验收
陈会长告诉记者,杏坛是全国塑料行业起步较早的地方,有20多年历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以园区式经营为主,小部分分散经营。目前,已注册登记的企业有1580多家,成为华南地区再生塑料生产和销售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陈强发介绍,为创建全国卫生镇,从今年2月份始,区、镇两级政府对杏坛塑料垃圾进行整治,成效显著。4月中旬,国家环保总局针对境外媒体报道的有关污染问题,会同市、区领导对杏坛镇塑料行业进行明查暗访,并没有发现境外文章所反映的问题,相反对杏坛塑料行业给予了正面评价。5月中旬,杏坛镇顺利通过了“创模”验收。这说明杏坛并不是一个因为污染而被废弃的土地。
今年5月14日,顺德区政府颁布实施《顺德区废旧塑料加工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由区经贸局、安监局、消防大队、质监局、工商局、环保局及镇有关部门联合组成“顺德区整治废旧塑料企业专项行动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整治组”)对杏坛塑料行业进行全面整治,对已有营业执照的塑料企业重新验收,对不合符“规范”要求的企业全部取缔或转型或强行停水停电,95%以上的塑料企业面临关闭。
对停水停电提出质疑
陈强发和商会的几名成员把记者带到东升路的吕地工业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几家塑料厂基本上都停产了。在顺邦塑料厂车间里,堆满了原材料,只有一个阿姨在看厂,车间里黑灯瞎火。商会何秘书长说,这家厂今年4月已经被停了水电,理由是没有通过消防验收。旁边的几家有的是因为离居民区不足200米,所以也被勒令停产了。他质疑,依照《行政处罚法》、《消防法》等有关法规,对违法的企业必须先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才责令停业,而责令停业不能当场执行,必须先调查听证,企业还可以提出行政复议和诉讼,有关部门有什么权力强行停水停电?
根据商会的申诉材料介绍,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至今,塑料企业申请补办、扩建、搬迁、变更等手续,环保、工商等部门一律暂停受理。即使没有被停水停电,被要求整改的企业大部分也无法开工,因为今年以来,本地原来有办理批文进口废塑料的企业,市、区有关部门今年不接受审批,几百家企业因为货源不足而停产。杏坛塑料行业今年仅因关税运费飙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7亿元。
另外企业想申请环保部们验收,上面根本不给办。溢丰塑料厂去年就交了环保费,但一年多了,环保部门就是不来验收。而环保通不过,根本就别想开工。
决策随意性是否太大?
行业协会认为,杏坛塑料行业发展到现在,不是一夕之间的事,污染问题也非一日之寒,应该靠加强环保设施、塑料垃圾统一收集和清运等方式来解决,上千家企业在政府眼皮底下持证开工依法纳税。为什么一夜之间“暴风雨”就来了?
联德五金塑料厂的老板李学联告诉记者,为了配合政府,他们厂已经先后搬迁三次,政府先是要征地,然后又说厂区离住宅不够200米,搬到新址后又不给办证,工厂都被“折腾”死了!
港商卢家明说,该厂证照齐全,但因为离住宅区不足200米,就必须搬迁。而当初建厂时,没有一个部门告诉他要离住宅200米。他觉得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太大。如整治组开始要求企业面积必须达到4000平方米,现在又说1000平方米也行;原来企业注册资金要求100万,后来又不要求了;开始要求厂家要集中到6个工业区生产,后来又不执行了;现在又提出要离居民区200米,企业都无所适从。
整治组
强力治污不能一步步来
作为顺德整治组一名领导成员,杏坛镇纪委书记欧阳永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认为这次整治行动是不得已而为之,政府和企业都要作出牺牲,也要考虑行政成本,不然就对不起群众。
我们已经放宽了条件
据欧阳委员介绍:杏坛治污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这里的塑料企业污染小,有牌照的比较多,加上有塑料商会的帮助,各企业有能力提升自己,因此没把整个行业取缔掉,而是在与商会协商后,出台了《规范》要求各企业整改。
对于企业的投诉,欧阳认为,不是政府要朝令夕改,而是政府的行政许可在各部门之间有矛盾,当时这些塑料厂领证时,工商、环保、消防等部门都是独立发证,互不为前提。不能说当时发证了现在就没问题,现在的规定已经是一再降低之后的标准。现在符合生产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离居民区200米,配备了环保设施的企业才允许经营,这样可以保留杏坛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这个规定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如果严格执行消防等方面的法规,则大部分企业都难以幸免。
他说,治污是大事,肯定是要有牺牲了,这次整治后能保留下来的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执法要考虑行政成本
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欧阳委员认为,停水停电、不发牌照都是政府的一种强制措施,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一步步的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整治工作?这要考虑行政成本,政府没法与那些企业捉迷藏打游击,合理也好不合理也好都得干。在此之前,佛山对于违法用地、废品行业的处理也是这样做的。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倡导科学发展观,要把环保放在第一位,杏坛也甘愿承受财政降到最低、停止发展几年的代价,企业也要作出牺牲,这样才能对得起群众。
晚上还是能闻到臭味
整治组的一位干部气愤地说,那些塑料老板基本都开上了奔驰和宝马,他们大都不在本地住了,还嫌赚得不够、污染得不够吗?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能闻到很浓烈的塑胶味道,因为要频繁到污染企业检查,镇里面的每一届环保主任都患上了咽喉炎。杏坛人的非正常死亡率已居全区之首,民愤极大,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
欧阳委员给记者出示了一份报告,这份题为《造成杏坛镇内河涌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养殖的调查报告》认为,杏坛镇的人居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劣境,2007年1-5月份,单是镇环保科接到因内河涌污染造成死鱼和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环境投诉案件达到80多宗,如不从速实行整治,杏坛镇的内河涌将加速发黑发臭,全镇的农业养殖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当地居民有这样的民谣: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水质变坏,如不整治鱼虾绝代。
记者在杏坛采访时,几乎举目皆是大大小小的塑料厂,街道上不时看见村内的塑料原材料堆放在厂门口。在七滘工业区的路旁,到处都有零星的垃圾堆,我看到有一处刚刚焚烧过的塑料还在冒烟。当地居民告诉我们,一些塑料厂习惯将一些无法回收的垃圾堆放在露天燃烧,这种情况以前更严重。路边的一位小店售货员告诉记者,现在每到晚上一两点钟,他还经常闻到臭味,因为还有一些厂在夜间偷偷开工。
图:
七滘工业区的路旁不时可见到成堆的塑料垃圾。
东升路的塑料厂大都在整治中被关闭,街道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