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奔月
总导视
他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时刻关注着“嫦娥一号”的最新变化
王志:有没有可能出现意外呢?
孙家栋:根据现在观察的情况,卫星运行还是比较正常。
他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见证了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的飞跃
王志: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这种感觉?
孙家栋:/我感觉到不是失落,我感觉到应该引以自豪/
他经历过无数挫折与挑战
在78岁高龄仍肩负重担
王志:/你们的心理素质经过训练吗?
孙家栋:/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有一点点的私心杂念/
《面对面》王志专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正在播出/ 即将播出 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
孙家栋
78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
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开始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正片
解说1:2007年10月24号,“嫦娥一号” 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顺利发射升空。
王志:/到今天(11.20)为止,卫星运转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孙家栋:到今天为止,运转情况所有指标都很正常,都很好。
王志:有没有可能出现意外呢?
孙家栋:根据现在观察的情况,卫星运行还是比较正常。
王志:什么时候我们能确定原计划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
孙家栋:原来计划就是11月下旬,因为这个时候为什么说的时间老不是那么严格呢,就是这个卫星进入到月球以后,它轨道有一个调整,卫星的姿态也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对卫星整个内部工作状况,要比较认真细致的检查以后,认为它一切工作都正常以后,才能把卫星调整到它所谓三位定向的这样一个姿态,就是遥感器的镜头要对月球,太阳翼这个角度要对太阳,另外天线要对着地球,这是第二步大工作,这个调整好了以后我们才逐步的开通卫星跟地球这条通信线路,通信以后形成什么逐步各种探测仪器,按照顺序一项一项的开机,开机以后数据接下来才能进行处理。
王志:如果真的有意外的话咱们有预案吗?
孙家栋:这个肯定都有预案的,每一项,好比哪里仪器出现什么问题,好比卫星姿态出现什么问题,都有非常细致的预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王志:那到目前为止,我很想知道孙总,您作为总设计师来说心里是不是特别踏实,没有任何意外出现?
孙家栋:/大家还是认为充满信心的,所以到现在为止,卫星一直发射,非常成功的顺利进行到现在,从各项检查,也证明了我们原来的设计,我们原来的工作还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但是你要问这个说我心里非常有底,这话又说回来了,作为航天技术来讲,每一个环节,只要出现一点没考虑周到的时候,它有时候都是危害很大的,/确实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们从工程角度来讲,等于说现在还没最后完成一个整个流程,就是还有一个,我们卫星围绕月球旋转的过程中,所有姿态把它调整好了,这个天地,这条通路要打通,所有的有效载荷,仪器要把它开机,数据正式传下来,/来处理,最后才能拿出来给科学家可以用的数据,这段我们认为还是属于我们工程应当办的事情,而现在这个工作还没做到底,应当说数据下来以后,我们地面应用系统非常准确的把数据接下来,接下来能变成给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数据,这样工程才算完整走了一个过程,/
解说2 :尽管没有意外出现,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嫦娥一号”的运行悬念不断。11月12号,“嫦娥一号”卫星突然和地面失去联系达45分钟,这是“嫦娥一号”第一次长时间和地面失去联系。而这也让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嫦娥一号”的人们产生疑问——“嫦娥失踪了吗”?
王志:那失踪45分钟怎么解释呢?
孙家栋:大家老用这个词汇,其实它不叫失踪,这个很简单一个道理,/假设比说如果这个方向是地球,月球在这个方向,这个轨道正好这么旋转的时候,那它旋转到月球背面的时候,由于月球的遮挡,你在地球上肯定是看不见的,我们这不叫是失踪,因为它就是按照这个运动的轨迹,它一定要飞到月球的背面,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情况,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自己旋转,当月球在这个角度,我们地球转到这个面的时候,我们从地球方面,在国土上,不是整个地球,在我们国土上,也是在背面,肯定你连月球都看不见,不要说卫星,这是按照轨道运动来讲的,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
王志:那45分钟是不是预料之中的时间呢?
孙家栋:对,我方才讲就是预料中的时间,这一圈,它正好45分钟,我方才讲了,比如说当它转到,我是地球,这是月球,假设这个轨道这么方向转的时候,那么这整个127分钟,我们是完全可以见到的,这就随着月球它围绕地球转的过程中,在30天过程中有这几种不同的现象,有的时候正好就是说它正好飞到月球背面,有的时候它这个旋转轨道正好是跟地面是个垂直的,旋转起来它127分钟我们都是能看得见的。所以说这是完全正常现象。
解说3:深空环境复杂多变,“嫦娥一号”的绕月之旅也充满了冒险,11月10号前后,“嫦娥一号”就第一次经历了特殊天象“日凌”的干扰。
王志:那日凌的干扰到底有多大?
孙家栋:日凌干扰其实就两三天的时间,就是正好这个所谓日凌干扰,不是说卫星上怎么样,是卫星飞到一定一个位置,当用我们的地面观察站来观察这个卫星的时候,正好这个方向是冲着太阳,这个太阳的干扰进到地面的观察站里面来了,/太阳除了光线以外还有一个电磁波就干扰进到站来站就工作不正常,这个时候呢,对地面的测量我们的卫星,或者给我们卫星发指令的时候,有时候就产生误差,有误差以后,发射指令错误的话,卫星也接收到,所以这几天正好是冲着太阳这个方向的时候,产生这种现象,也叫做日凌。
王志:除了日凌以外还有别的自然现象会对这个卫星进行干扰吗?
孙家栋:还有比方说月蚀,/月球转过来飞到地球这面的时候,阳光受地球挡住,那么月球转过来以后,那么这个时候要很长一段时间,卫星见不到太阳,见不到太阳的时候,温度就相对比较低了,第二个问题,见不到太阳它的帆板也不能发电,这样呢就给卫星工作状况带来一个新的工作状况,就是你太阳电池不能发电的时候,我们星上要依靠自己带来的蓄电池来进行发电,但是由于它时间比一般的情况比较长,那么假设我设计卫星的时候按这么长时间来带蓄电池的话,平时用不了这么多电池的发电,那对卫星的重量就超重很多,为了减轻重量,作为这个特殊情况,用特殊的办法来进行处理,那我带的电池就可以少一些,卫星的重量就可以少一些,所以所有这些天气现象在设计过程中都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来考虑。
隔断
解说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嫦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2007年10月24号,长征三号火箭搭载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发射升空。火箭发射的当天,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一直坐镇发射现场。
王志:10月24号发射那天您到了现场,作为总设计师来说,这是必须的吗?
孙家栋:对,在这种工程来讲是绝对必须的,因为现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这个变化很难预测,一旦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里头有非常重要的决策问题,还是发射,还是不发射,甚至有一些事情,假设你决心不发射的话,那它推迟就不是一天不是两天,甚至半年或者一年,或者整个有的产品要报废,假设你要决心发射,那这里头就带着一定的风险,我们绝对不希望发射失败/
画面空镜:火箭发射倒数10秒钟计时 点火
王志:当天你在发射现场,你有压力吗?
孙家栋:当然有压力了,那你要对这个事业负责,因为停下来以后,重新处理,千军万马,带来很多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当时要是不停的话,那火箭真正要成功上去以后,卫星并没有转成那一点,就等于说一是块铁块子送上天上去了。
画面空镜:宣布火箭发射成功 现场采访孙家栋
解说5: 11月5号11时37分,“嫦娥一号”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绕月轨道,真正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这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和同事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王志:/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吗?
孙家栋:/作为我们航天来讲,发射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同时这次的特点就是能不能到达月球,到达月球之后,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速度能不能减下来,在月球准确那个位置上,(绕着)月球减下来,而这个飞行器不怕它轨道再大,只要它围绕月球转起来了,那就是我们说不是科学话,土话来讲,它跑不了了,所以在11月5号那天,第一次刹车,刹住了以后,我们心里状态认为从工程来讲,基本上是完成了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所以确实是当时心情有点激动。
解说6:11月7号8时34分,“嫦娥一号”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但“嫦娥一号”搭载的探测仪器并没有立即投入工作,而是进入了一个长达10天的调整期。
王志:就是十天的调整期是自查呢,还是地面可以控制,帮它检查?
孙家栋:它有一些工作是自查,有一些工作,好比什么时候开始查,地面要给发指令的,在地面给它发个指令,说你检查什么内容,上面就按照地面的指令来进行检查,那么下边再发个指令,叫你卫星姿态再调整一下,它也是按照下边指令来进行调整。
王志:/为什么要那么长的时间?
孙家栋:这个也是我们计划安排的,就好像一个人身体检查,你要去住院一周,也是叫做身体检查,你去半天也是叫做身体检查,就是你属于身体检查要检查到细致到什么程度,因为我们第一次到月球去,我们卫星飞了这么长时间,到达月球以后,在所有仪器开通以前,我们按计划安排了一段时间,很好地来检查,同时在这段时间,确实也正好改善我们的轨道、卫星姿态方面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正好要飞到月球背面去,/当它要飞到月球背面以前,我们要提前和我们所有这次的计划工作全部做完,使得卫星状态非常稳定再转到月球背面去,这样转过去我们比较放心,/
解说7:在此次绕月探测行动中,“嫦娥一号”将要实现四大科学目标——为月球绘制一张全面的立体三维图、分析月球表面的有用元素、测量月壤的厚度、勘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环境。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总设计师孙家栋为“嫦娥一号”卫星设计的工作周期是一年。
王志:工作周期为什么是一年呢?而不是更长一些?
孙家栋:/因为你设计一个产品嘛,它终究还是有一个寿命,/从工程来讲呢,它有几件东西是属于带点衰减性的东西,比如太阳能电池,它在天上工作过程中,太阳光一照的时间长了以后,它的性能就逐步的衰减,那么时间太长了以后,好比说我设计的这块电池应当给我输送100瓦,那么它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我们说,它衰减要衰减5%,那这就剩95瓦了,那可能你要求时间长了,我提前就得把太阳帆板面积做大一点,/那你把帆板面积做大了,还是这句话,卫星它就要沉了,假设我们考虑到一年,这一年我帆板太阳能电池的衰减量,末期还符合我卫星工作的时间要求,我这就可以根据这个来适当的考虑,我这卫星就可以做得轻一点,好比说我卫星带去这个推进剂,那么卫星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它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这轨道逐步要往下衰减的,那么我们也要过一段时间以后,进行对轨道适当的调整,调整轨道那也就是我们有几个小的推力器,也要叫它工作,它工作以后把轨道调整一下,这样一定的时间,它也要一定的推进剂的量,这些也要根据卫星要求的,最低在那个地方工作多长时间,带去一定的余量,/
王志:那如果根据我们现在现有的技术水准,能不能设计更长一点使用寿命?
孙家栋:/根据现在飞行,月球表面的条件,有的内容比在地球表面要恶劣一些,有的比在地球表面可能好一些。这样综合来看,也想到设计一个围绕月球寿命更长的卫星,倒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它自己的正常寿命来讲,也许呢要比一年还要长一些,当然这种事情还是要上天最后来考验了。
王志:一年之后呢,嫦娥一号的命运是什么?
孙家栋:假设我们要不管它的话,那它就逐步的渐渐轨道,逐步的就衰落下去了,最后就是还是要落月球表面上去,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呢这要看我们这一年的工作,我们卫星的将来所取得的探测数据满足不满足我们科学家的要求,完了以后假设我们推进剂还有适当余量的话,那么将来根据实际的情况,我们也有可能考虑到是不是还可以做一些其它一些实验,当然现在还不好说这个话。
大隔断+总导视
解说8:“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而在37年前,也就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人们第一次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当时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的就是孙家栋。
王志:相对于以前,比方说东方红一号来说,探月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工程,新的起点,但是两者有可比性吗?
孙家栋:有不同的难点,这个东方红一号,说实在的,当年搞的时候,遇着一个技术上也是第一次搞,/我们可能技术条件更差一些,因为世界上也才开始搞了不久,对外公开的资料也比较少,我们在掌握这方面资料也就更少,/除了这个以外,我感觉当时最大的难点就是工作怎么落实,/
王志:/但这次“嫦娥一号”是月球卫星,两者的区别在哪?它的进步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孙家栋:它的进步就体现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原来中国航天只能围绕在地球近空,那么最远的距离是七万多,不到八万公里,现在中国航天它的能力,它的手段可以发展到月球近空,离地球四十万公里这样一个距离,同时准确的到达了这个位置,一个就是距离远,一个就是非常准确的到达,/都是非常难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问题,这里边有很多技术内涵,在里头来保证,它是这样一个过程。
解说9:当年“东方红一号”的研制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嫦娥一号”,但在孙家栋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东方红一号” 卫星还是成功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看得到,听得见”的十二字方针。
王志:当时提的12字标准是高还是低?
孙家栋:当时也是核心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就是所谓你要搞一个地球卫星,最基本的条件,当然最后一句话看得见,并不一定是卫星飞的条件,但是在那种政治环境条件下,有个看得见对凝聚全民族的团结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前三句话,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这就说你要搞个卫星,假设这三句话,有一句没有,你还是成不了地球卫星,所以当时最基本条件也就是要搞地球卫星,人类千百年的设想要实现,就是前头这三句话。
解说10:在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之前,孙家栋已经从事了九年的火箭研制工作,当时主持“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亲自点将,将38岁的孙家栋推向了我国卫星研制的最前沿。
王志:那当初为什么选你来搞卫星?
孙家栋:我一毕业以后,确实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赶上了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国家从1965年已经开展了卫星研制工作,/制订了很好的完整方案,几年内工作进展也不错,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家都知道,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希望到1970年很快的完成整个任务,所以当时聂荣臻元帅又重新组织了新的第五研究院,专门搞这个卫星研制,那么就委派钱学森同志全权组织这样一支研制队伍,我们搞火箭过程中呢,在钱学森先生领导下,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他很多的指导,也向他学习了很多东西,他大概对我也熟悉一些,所以建议把我调过去参加工作。
王志:当时你才38岁,作为一个技术总负责人来说,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孙家栋:那阵热爱事业,感觉到国家给这样一个重任,受到国家的这样一个信任,自己确实感觉到非常地容幸,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解说11:由于当时的技术基础薄弱,又难以从国外获得相关资料,“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面临着重重困难。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此时的孙家栋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卫星研制工作的保密性,又让他无法跟自己的家人分担工作上的压力。
王志:这项工作来说是十分机密的,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你干了什么?/
孙家栋:我感觉到那时候作为一个保密单位,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正常现象,我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这里面有一些技术问题,是需要严格对外保密的,第二就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是也应该严格来保密的,因为当时在整个世界那种环境情况下,我们国家下决心开展这方面工作,这确确实实要很好保密。
王志:/能保住吗?
孙家栋:严格来说,可能现在你们理解,对这事有点不太理解,不习惯,那个年代确实是,大家还是很习惯的,我们那时真是非常自觉地来执行这样一个要求的。
王志:严格到什么程度?
孙家栋:/严格到甚至于对自己父母,我们刚一毕业以后,有很多还没有女朋友,回来以后,甚至和女朋友谈情说爱,都不会说到这些问题的,假设说到这些问题的话,那确实是会犯很大的错误,也有的同志为和女朋友谈话过程中吞吞吐吐,什么问题都讲不清楚,搞不成谈恋爱对象,这都大有人在的。
解说12:“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也成为孙家栋从事卫星研制工作的起点,之后,他相继领导参与了一系列卫星的研制工作,与卫星相伴的几十年里,他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受过失败的煎熬。1974年的11月5号,我国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孙家栋在发射倒数读秒时突然叫停。
王志:/你喊了停,当时到底发生什么情况了?
孙家栋:当时就是火箭没起飞以前,卫星自己内部停电了,因为发射以前呢,卫星它得和地面电源脱开,就地面电源不给它供电了,/就转入到卫星自己供电,但是那次在发射以前由于技术上考虑不周到,偶然原因,这个脱落插头脱落下来以后,/实际上卫星本身没充电,假设这个时候你火箭要开始发射的话,那卫星上去以后,它没有通电啊,就等于是个铁疙瘩,这个时候会造成全部损坏的,在这种非常短的时间,所以我负责技术,负责卫星这方面的工作,紧急要向指挥长报告,至于说我喊停,当时急了说这么一句话,其实我没有权利叫这工作停下来,实际我喊停,就是向指挥长报告,希望赶快停下来,卫星现在工作不正常,这样情况,当然受了指挥长的支持,指挥长非常及时的,非常准确的下达停止命令,所以这体现了我们这个主持发射的指挥长也有水平,紧急处理一些临时出现的情况。
解说13:1984年4月8号,我国发射“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卫星发射升空后温度却出现异常,如果不及时处理,卫星就会报废。又是孙家栋果断做出决定,打破常规让卫星立即再调整五度。
王志:温度出现异常,那又是你做决定?
孙家栋:/是由于当时我们设计不周到,也是第一次搞这个卫星,这个太阳能电池供电过量,使得电池充满了还不断地往里充电,它就要变成一个温度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一个办法,就是使得电池板对着太阳不要那么直射,把它角度调整一下,那么这是必然的结果,根据这样情况,大家都是反应得很快。当然作为我在现场来讲,是最后决策的,对技术的决策人,根据大家的建议,很快地做出这样的决策。
王志:/这种决定都是瞬间做出的,/这时候你们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孙家栋:那阵可以说是,心情不会想到别的事了,而是当时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所有技术人员都是思想集中到了一点,一个,为什么这个温度突然间升得这么快,第二,一切都想不清楚什么道理的时候,就是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温度升高,把它制止下来,就好像一个非常危难的病人,刚一到了医院的急诊室,你首先就是要把他病情怎么样先把他稳固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靠了很多我们这支技术队伍,大家对自己业务比较熟练,很快就反应过来/
隔断
解说14:1999年,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孙家栋获得了“两弹一星”的荣誉勋章,这一年他70岁。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而孙家栋则受邀担任这一重大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王志:当你接手探月工程,担任总设计师的时候,你已经74岁了。
孙家栋:对,差不多,正式立项的时候74岁。
王志:没有考虑年龄的问题。
孙家栋:因为国家给的任务嘛,委托我办这件事情,我就去办去吧。
王志:考虑过退休吗?
孙家栋:恐怕也应当退休了,不是考虑不考虑的问题,但是从心情来讲,自己还是热爱航天事业的,毕竟已经干了一辈子这样的情况,/
王志:那74岁担任一个总设计师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更年轻的人可以接着上来。
孙家栋: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假设你要问我的话,我认为假设当时从比较相对年轻的同志来找人的话,会比我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为什么当时就领导委托我来办呢,/我自己认为航天工程它是有连续性,它是有2004年正式立项安排的,那么严格来讲,/几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做很多立项的一些准备工作,假设再往前说一点,比如说像欧阳先生他们,已经在更长的时间就来探讨,好比到月球,从科学角度来讲,应当探讨一些什么项目,等等这样的情况,所以像我们这些人,都在2004年以前,多少年以前都已经逐步地开始介入到这个项目来,来支撑、研究、制订、立项这个工作,到了2004年立项以后,那么领导可能也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有一些人已经做了这么长一段工作,那么委托他来办,虽然体力、能力已经开始稍稍已经开始弱了一点,但是他对过去的过程情况比较还了解一些,这样使得工作整个延续下来能更好一些/
解说15:中国探月工程首次设立了由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和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72岁,因此也有人把他们亲切地称作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三个老头。
王志:/你们的分工分别是什么,怎么合作?
孙家栋:栾总是总指挥嘛,领导我们来搞这样的工作,我就是个做一些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欧阳先生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是提出来这个工程将来要给他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他希望探测一些什么项目,/那么根据他提出的一些科学探测的项目,那么有关的单位就安排探测仪器,这个探测仪器探测一些数据能提供给他用,那么这些仪器要装到星上,到星上能正常工作,将来要保证这个下来,能符合他的要求来进行使用吧,就是我们三个人在这方面配合还是很好的。
王志:你们俩人说你们是替欧阳老师打工?
孙家栋:/那当然就是应当工程为科学家服务嘛,来保证完成任务,但嫦娥工程因为第一步,严格来讲还是有这么个特点,就是你不管有没有科学任务来讲,它本身工程有个非常明确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呢,就是首先我要能去,能办成这件事情,这句话看着是好像老说这句话,很简单,/你首先工程技术人员一定得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不怕你提一个科学任务,提十个科学任务,没这个手段,你发射不上去是不是,是这样的情况/
王志: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这种感觉。
孙家栋:/我感觉到应该引以自豪,是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给我们中国科学家创造这么有力的手段,假设我们科学家用这些数据,能发现研究出来新的内容,在世界科学界的水平上拿出更高的成果,我认为作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来讲,应该引以自豪。
隔断
解说16:从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到“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投入了14元人民币,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对于关注嫦娥工程的人们来说,时间、经费和技术水平一直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王志: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但是实际上非常紧啊?
孙家栋:对。
王志:为什么会那么仓促?
孙家栋:它倒不是仓促,当时我们分析完了以后,感觉到用这段时间,假设大家经过努力以后,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第一颗卫星上天,到现在正好是三十七年,在这三十七年过程中,/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确实发展的很快,尤其是21世纪初,大家都知道,我们载人航天杨利伟宇航员上天以后,使得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水平大大的提高了一步,尤其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因为人要上天嘛,假设不安全的话,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同时从神五,从神六执行的任务执行的非常好,对航天来讲,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王志:就是大家都很关心探月工程的投资,/是不是可以投资更多一点,我们起点就更高一点?
孙家栋:/当然国家给投资更高一些,起点可以更高一些,但是呢我做技术工作的还是这样的看法,当你摸索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你能不能到那去,到那去以后你找的月球找的准不准,你别去了以后,月球还没到那个地方,你去的方向根本就不对,是不是,/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我们考虑到怎么样充分利用我们国家航天比较成熟的东西,/我们写文章的同志都知道,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难,并不等于说成熟的产品就是好用,所以这里头确实就需要我们这支队伍的智慧,这支队伍的水平,/
解说17:就在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展探月工程的时候,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探月计划,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两国的探月行动之后,世界上再度兴起探月的热潮。目前,比“嫦娥一号”提前40天发射的日本“月亮女神号”,已经向地面传回了高清晰度的照片。
王志:那您愿意和(日本)“月球女神”做一个比较吗?/
孙家栋:“月亮女神”有月亮女神她自己的特点,就是她根据她自己的探测项目,比如说她发射的三颗卫星,两颗子卫星,从技术来讲,确实看起来还是复杂得多。我们这一次第一步就是为了先到达月球,/所以比较来讲,我只能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各有不同的目的这样一个情况。
王志:但是目前“月亮女神”她已经传回了第一张高清的照片了。
孙家栋:对。
王志:这个对你们来说有压力吗?
孙家栋:/还是要根据这个科学的实际情况,实打实的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东西,我们这个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我们确实不如人家,那我们就老老实实,/现在公布的这个大家第一阶段都是这样情况,就是我数据下来了,能接收了,能简单的处理一下,证明我这个工程上所有的通道,都是能执行这个任务了,/00:59:57
王志:就探月本身来说,我们现在在世界各国中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孙家栋:应当来说我们现在还是在起步过程,我们才第一步搞嘛/所以这一点我们还是应当看到我们的差距,所以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更应当进一步努力,怎么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力图赶上去。
解说18:“嫦娥一号”卫星已经顺利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月,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平稳进行,人们也期待着从卫星“绕”月探测向月球车降落到月球表面探测来推进,早日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曲。
王志: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吗?
孙家栋:/我估计现在是2007年,大概每个阶段都要有个五六年的时间,那么假设第二步的话,2013年,2014年就可以执行第二步计划,那么再过个五年六年的话可能就能执行第三步计划了。
王志:现在这种设想中间,造计划很容易啊,有把握吗?
孙家栋:/我们正在制订第二步的就是立项,因为有了规划之后,那么就你方才问的问题,要制定一个很好的方案,就是落/那么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完全靠我们自己用专用的火箭在它落的过程中,用这个火箭来逐步的减小它的速度,这样它才能够渐渐落下来。/那么有了这个条件以后,会用多长时间能完成这个任务,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报告经过各方专家经过严格的审查以后,再向国家申请,国家批准以后才能正式立项。
解说19: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那天起,人们可以从媒体获得有关“嫦娥工程”的最新信息,与以往高度保密的重大航天工程相比,“嫦娥工程”通过媒体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们与航天之间的距离。
王志:/作为媒体来说我们非常高兴,好像无秘可保,这是你们愿意看到的一个结局吗?
孙家栋:/也不能说是无秘靠保,严格来讲现在是,确实这次执行任务透明度比较大,这也可能国家从当前整个发展形势的需要吧,我是这样理解,另外从航天发展来讲呢,确实从质量来讲呢,也感觉到有一定的条件,但是这次透明度这么大,我们搞技术的,确实感觉到压力,确实比较大的,/
王志:那跟过去从事这项工作的保密程度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你们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你们习惯吗?或者会影响你们工作吗?
孙家栋:/在第一线的同志确实感觉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确实有时候感觉到,从这一点上来讲,也证明我们这支队伍对这个任务还是比较熟练的,坦率来讲,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并没有影响到他这个,使得这个工作没有做好,
王志:我们经常听到运动员讲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才能发挥水平,你们的心理素质经过训练吗?
孙家栋:我们的心理素质跟运动员恐怕还不是一样,它首先要表现在对自己业务的熟练程度,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对自己业务一定要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第二他就要考虑具体的指挥,因为卫星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一旦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那么所有和卫星有关的同志他要很快的反应出来是我主管的系统出了问题了,还不是我主管的出了问题了,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有一点点的私心杂念,好像这个事我不能承认,这不是我的问题,那么恰恰正是他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他的,/所以航天的队伍,热爱我们的事业,无私的奉献,大力协同,这确实是航天的精神,所以你刚才说运动员的问题,我感觉运动员心理状态要靠自己,航天事业要靠集体这么一个团队,团队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