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欢通讯员杨冰姜宁赵俊华 昨天,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五大系统已圆满完成预定的工程目标,正式取得成功。
采用线阵推扫方式拍照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公里,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CCD相机开机获得的第一轨图像。
图像传输战胜四大难题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介绍,图像数据传输所需条件较为复杂。首先卫星必须处于国内测控站喀什站、青岛站和地面应用站密云站、昆明站共视弧段内,也就是说,这四个测站必须能同时测控到卫星。其次要满足太阳与月面夹角大于15度。另外,卫星必须处于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卫星上的立体相机才有可能开始工作,获取图像数据。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遮盖,嫦娥一号不能像地球卫星一样用红外线探测仪器进行工作。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嫦娥一号专门采用了“紫外线敏感器”对月球进行拍照和探测。这项技术在国内首次使用,在世界上也只有罕见几个国家掌握。
图像质量非常清晰
“第一幅月面图像应该说图像拍摄得质量非常好,层次非常丰富,图像非常清晰。”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在昨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一幅图像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用一个相机拍摄了前视、中视和后视三幅图像,这些图像数据又经过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设备再传送到卫星平台上的发射机,再通过定向天线传到地球上。从相机到地面平台到整个系统工作非常正常,非常成功。
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嫦娥一号卫星将不断地传回各种探测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后,将提供给科技人员进行研究。
“跟踪”“体检”为期一年
随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公布,标志着卫星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基本完成。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昨天表示,从即日起,飞控中心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为期一年的长期管理任务。
朱民才指出,在长期管理中,飞控中心将统一调度各相关航天测控站,严密跟踪、测量与控制,通过遥测数据分析、计算,判断卫星的姿态、轨道、高度和卫星上载体的情况。一是对卫星实施轨道维持。在一年的长期管理之中,卫星的轨道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小的,北京中心将依靠卫星上的小发动机,实现这个轨道控制,使卫星维持在月面高度约200公里的地方。二是要经常对卫星进行“体检”,检测科学仪器工作时相互间是否产生影响,使卫星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果卫星发生“感冒发烧”的症状,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它尽快“恢复健康”。另外,北京中心还将配合地面应用系统做好有效载荷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开展各项科学探测活动。
现场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胜利歌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昨天1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从38万公里远的太空传来了嫦娥一号振奋人心的歌声。
昨天,嫦娥一号卫星在接到北京中心指令后,由全向天线工作模式转为定向天线工作模式。北京中心连续向卫星注入实时指令,数据门开、数据工作模式开、语音存储装置加电……卫星为接收语音数据做好充分准备。随着北京密云站传来“信号锁定后应用系统正常”的通报声,北京中心再次发送指令,语音点播注入数据并通过上行控制链路准确注入卫星。北京中心遥测数据表明,卫星已正确响应指令,开始进行语音数据下传。
去年10月,国防科工委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组织了嫦娥一号卫星播放歌曲评选活动。在公众投票的基础上,评委会最终选定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30首曲目。这些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探索自然、崇尚真理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之美。
图一:林汉志编制新华社发
图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黄敬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