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阳古村:南唐元帅隐居地
这里保留的家庙、古街、祠堂、门楼,记录着吴氏家族最初隐姓埋名的无奈
南粤风物
安徽凤阳因朱元璋的关系早已名满天下,殊不知,清远连州一个名叫“丰阳”的古村和朱元璋也有些渊源。
据说“丰阳”原称“凤阳”,为了避明太祖故里的忌讳才易其名。这里流传着一个哀婉凄迷的故事:当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步步紧逼下,遣其部下吴敬元向南进发,开拓一块净土为根据地,以为退路。然而不到一年光景,南唐小王朝即被宋军所灭。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只好望天长叹,弃甲隐居于此。
日前,傍晚时分,在吴氏第41代传人吴歧青的指引下,我们行走于丰阳古村间,靠近那屹立数百年的门楼庙堂,历史沧桑隔空而来,南唐元帅昔日沙场折戟的落寞仿佛清晰可感。一座座气派辉煌的建筑是这位征南元帅、御史大夫赫赫声名的写照,纵然归隐,到底雄心不已。
孔子关帝并坐神坛吴氏齐修文治武功
“说起丰阳,可以将它概括为一幢家庙、两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老吴向笔者介绍道。紧跟着他的步伐,我们首先来到气势恢宏的东门楼前面。
顾名思义,东门楼面朝正东。门楼前用青石砖条砌成一个高约1.5米的半环形台阶,拾级而上,是一块用鹅卵石铺制而成的地坪。光滑的鹅卵石拼起的精致花纹以门楼的大门为圆心,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向外铺开,其正中有一个古铜钱的图案,“这叫"钱字符",每座门楼前的地坪上都有这个图案。”老吴介绍说。看着那被踩磨得铮亮铮亮的“钱字符”,它仿佛一种隐喻,提醒着后人这座村落的主人显赫的地位,然而再显赫也已是故臣遗老,所以只能这般委婉,未敢张扬。
从门楼侧面沿着石砌的台阶步上二楼,便来到了神坛的所在。“这是关公。”顺着老吴手指的方向看去,神坛靠左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威风凛凛的神像,长髯蚕眉,正是关帝。“原本这里还有一座孔子的神像,可惜后来被盗了。”孔子、关公共享一个神坛,这大概是丰阳人的独创吧?细究之下,老吴娓娓道来:“丰阳村始祖吴敬元是征南元帅,靠的是武功,到了三世祖吴世范,他高中北宋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凭的又是文治。所以后人就将文武二圣一起供奉了。”丰阳将至圣先师孔老二和神武圣君关二爷这“二圣”的神位摆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先祖赫赫功名的追念,更寄托了对吴氏子孙崇文尚武、文武双修的美好希望。
但有门楼不设围墙敞开胸怀笑纳天下
从东门楼出来,一条东西走向的鹅卵石路在脚下曲折延展。“这是村里的主巷道,它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一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老吴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在这条长一公里多的鹅卵石街道上,距离均匀地建有三座小门楼,由南到北分别是“仁义门”、“中兴门”和“广济门”。每一座小门楼前都安放一座青石凿成的像石匣子一样的土地神位。中心门楼的土地神位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从小门楼里进去,是一条幽深的村巷,巷子的两旁是一户户民居。一个小门楼里居住的为一坊人,一坊人的房子中间又簇拥着一间高大宏伟的建筑,便是这坊人的祖先祠堂。
走在这条宽阔的巷道上,笔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原来丰阳村有门楼而无围墙,通衢大道穿村而过,主巷道连着四座门楼,纵横通达。笔者不禁暗生佩服,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丰阳人竟有这般门不设户的勇气和气魄?这,会不会就是征南元帅遗留给后辈子孙的英雄胆气?又或是御史大夫后代终于放下曾经的家国之痛,敞开胸怀,笑纳天下客人的一种表现?
细读宗祠对联壁画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除了主巷道上各坊的祖先祠堂,丰阳还有三座祠堂,吴氏宗祠是众祠,我们自己人称"大祠堂"。”向导老吴边说着边带领我们走向吴氏宗祠。
远远就见宗祠门顶上挂着一块大匾额,上书“吴氏宗祠”几个金漆大字。大门两旁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细细读来,发现这竟是一副嵌字联,联首嵌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的名字。再往上看,发现大门上靠近屋顶的地方画有几幅壁画,内容有文王访贤、燕山教子等。
也许仅仅是出于一种偶然,但这些粉落漆尽的壁画和嵌有“元敬”二字的对联却让笔者不禁浮想联翩。吴敬元是不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期望着有朝一日“文王”到访,邀他再战江湖?面对风雨飘摇、山河不再的南唐,无可奈何的他又似乎惟有寄望后代子孙,希望他们一个个像燕山五子那般“名俱扬”,光耀其吴氏门楣?这是一朝遗臣多么深沉又无奈的心愿,正所谓“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步出宗祠,在前面空地一棵千年古榕下回望,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将整个古村走完,千年的光阴不过凝结成两个小时就已走完的一段路程。石路兀自无声,行走于上的人却仿佛听到时光隧道空谷般的回响,依旧能感觉到它的主人当时尊贵无比的力量与荣光。而今日的丰阳,也渐渐走出最初隐姓埋名的无奈,作为南唐元帅吴敬元隐居地,它正焕发着历史的传奇色彩。
图/文 本报记者 张海燕
实习生 陈丹佳 黄鹤婷 上官文宾通讯员 陈楚然
图:
古村戏台前的古榕记录着时代的沧桑。
今日古村东门仍颇为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