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声中打开的边界
——欧洲“申根”东扩前瞻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吴筠
引言
在今年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1日),申根区的边境将全面东移——从波罗的海之滨的爱沙尼亚到中欧的斯洛文尼亚,当然还有地中海岛国马耳他。
在欢呼终于被西欧国家接纳的同时,新入盟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马耳他9国也必须承受来自原申根15国的质疑目光。申根东扩总是一次令西欧人放心不下的重大改变。
在申根区边境东移之后,原申根国与新申根国之间陆上的边检将被取消,改为按需抽检;而机场的边检将在2008年3月底前撤销。考虑到仍有可能遭遇到警察的抽检,各国建议前往新入盟国家的人员随身携带身份证或护照,以备不时之需。
波罗的海三国:怀疑与矛盾并存 西欧人对于来自前苏联加盟国家的不信任,在对待新加入申根的波罗的海三国的态度问题上表现无遗——由于历史原因,实际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与俄罗斯之间的边境一向戒备森严,但是欧盟的内部调查报告中还是指出,俄罗斯公司以及商业寡头在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拥有强大的势力,边境开放后,存在着俄罗斯黑社会势力侵入欧洲的危险。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完全是对波罗的海三国缺乏信任的表现。对这些国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俄罗斯黑社会势力侵入欧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且这种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渗透也不是依靠边防警察就能解决的问题。边检人员只能负责人员和货物往来的检查,不可能把一切潜在的犯罪因素拒于国门之外。
另一个棘手的矛盾是位于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俄罗斯“孤岛”——加里宁格勒州。在前苏联时期,这块俄罗斯领土上的俄罗斯公民过境与前加盟共和国立陶宛没有什么问题,之后纷纷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也与俄罗斯签订了互免签证的协议。但是随着波罗的海三国加入《申根协定》,矛盾就出现了:生活在加里宁格勒州的俄罗斯人如果要进入俄罗斯本土,必须要申请申根签证。国民要回到自己的国土还需要获得别国签证,就这一近似荒唐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已经与欧盟交涉了足足3年,但是目前欧盟坚持严格按照《申根协定》的条款办理,不给莫斯科通融的余地。
波兰:申根东侧的桥头堡 波兰拥有此次加入《申根协定》的9个国家中最长的国境线,共1150公里。作为申根区东部的桥头堡,波兰警方自然也就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把偷渡者和犯罪分子挡在申根区之外。与德国同行相比,波兰边防警察的收入要少得多,大约只有德国边检的四分之一。而且对于原先驻防在德波边境的边防警察来说,要他们从西部边境到东部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执勤,心里总是不太愿意——谁都知道,波兰东部比西部穷得多,环境也更恶劣,愈加重大的职责和微薄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波兰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的警方技术设备是最顶尖的,这里早就被当成是“样板段”集中建设,也是最早的一批与申根信息系统(SIS)联网的边检口岸。在2007年波兰边检就根据申根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拒绝了上千名非法入境者。对于偷渡者惯用的货车藏人的手段,这里的边检也已经非常熟悉,欧盟安全专家在对波兰边境进行评估的时候也认定,这里的技术配备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人为因素”很难得到控制。波兰南部毗邻乌克兰,根据波兰警方的估计,在波兰境内大约有数十万来自乌克兰的“黑工”,如何对这些人进行控制是波兰警方必须面对的难题。
德国与奥地利:保留部分边检 在11月初欧盟正式宣布从12月21日起取消现有申根国与新加入的9国之间的边检之后,德国边防警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抗议全面取消边境检查。联邦内政部最后决定,在边境不再对人员及货物进行检查,但是在边境线之后,警方将设置30公里宽的巡逻带,安排巡警进行抽检,一旦发现可疑的人员与车辆,警察有权对其进行仔细的盘问与检查。在记者所在的巴伐利亚州,30公里的巡逻带已经存在了好几年,根据警方的说法,这种“阻吓手段”的效果一直不错。“申根”东扩之后,这种措施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对奥地利来说,此次东扩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此之前,奥地利一直作为申根区的东南侧边界,承受着很大的边检压力。东扩之后,奥地利被新入盟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完全包围,看起来压力似乎减轻了很多。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奥地利政府早已开始计划边防警察部队的“瘦身计划”,将来只保留必要的边防警察。对于这种做法,奥地利国内已经有质疑声出现,反对意见认为,撤销边检已经造成边防警察队伍持续减员,而新入盟国家能否像奥地利一样严格执行边检制度还有待观察。因此,奥地利也将在边境之后保留一部分必要的边防警察队伍,像德国一样,这些边防军仅仅执行巡逻任务,威吓非法过境者。
(本报慕尼黑11月2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