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11月27日电(记者刘志杰)作为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的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刘育熙,日前应邀做了一场题为“父辈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足迹”讲座,讲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观”——“江阴刘氏三杰”的人生之路。
中国新文化运动干将刘半农、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及二胡艺术家刘北茂三兄弟,史称“江阴刘氏三杰”。作为刘北茂之子,刘育熙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家族史料。
一段“奇缘”酿“奇观” “奇观”来自“奇缘”。刘育熙的曾祖父刘汉是个读书人,33岁无子而殁。曾祖母夏氏立志重振门庭,在一个本家领养一个男孩刘宝珊,让他读私塾。一个冬天,夏氏在结着薄冰的河面拾得一个弃婴后抱回家养育,此女后嫁于刘宝珊。
孤儿寡母之家,刘宝珊自小看惯世态炎凉,饱学而后设私塾育人。“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相继诞生于这个书香门第。
一个学校育英才 “刘氏三杰”先后就读成立于1907年的江苏常州府中学。当时,刘半农在7县招生中考得第一名入读。后来江苏知府出题征文,刘半农得第一名,获免一年学费及食宿费,刘天华才得以入读常州府中学。此后,刘北茂也就读常州府中学,并考取东吴大学。
一个理想点燃生命之火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半农在1912年来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演文明戏,并在中华书局当编辑和翻译,是1913年出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及《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最早翻译者。1917年,刘半农写给《新青年》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磅炸弹”,26岁即被蔡元培聘为北大预科教授。1919年,蔡元培为刘半农申请到欧洲留学机会,刘半农临行赠言:“我是中国人,自然希望中国发达……自然希望世界文化史不要把中国除名。”
在备尝艰辛的英国留学生涯中,刘半农写下饱含深情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先生谱曲后,成为中国经典歌曲。1921年,刘半农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的中国人。1925年回国后,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从事了近10年的教学研究。他参照英、法图书馆,设计了北京大学图书编目,并于1929年筹建语音乐律试验室。授课之外,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两本杂文、《中国文法概论》及中国最早的摄影理论专著《半农谈影》。
刘半农1934年在内蒙古考察方言时,不幸染病而于43岁英年早逝。
一把二胡奏不尽人间哀痛 刘天华小刘半农4岁,从小向艺人学习胡琴、箫、琵琶、筝等,上常州府中学时又学习军乐。当时,二胡作为讨饭工具,被称作“叫花子胡琴一筒烟”(意为一筒烟时间就可学会)。可是,刘天华却用它拉出一个旋律《病中吟》,成为中国二胡经典曲目之一。
刘天华在生活最困难时期,被常州府中学聘为音乐教师。他将学校军乐队训练为江苏省之冠,到全省巡演,还建立了丝竹乐队。1922年,27岁的刘天华应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国乐导师。经他倡导,二胡被列入北大课程,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正式课目。他还编写二胡、琵琶教程,使中国乐器如同西洋乐器一样,可以按教程学习弓法、指法等技巧。
他与聂耳等人投师俄罗斯小提琴家托诺夫,能用小提琴演奏圣桑《引子与回旋》及门德尔松曲目。
在音乐创作上,刘天华创作了表现时代激昂情绪、充满反抗精神的《悲歌》(也称《处世难》)、气势浩大的《改进操》、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光明行》以及《独弦操》、《忧弦曲》、《良宵》等二胡名曲。
刘天华还花费3个月时间分别以工尺谱、五线谱记录梅兰芳美国巡演曲目。这是中国最早整理民族戏曲的创举。
1932年6月8日,刘天华去北京天桥采风时染上猩红热,暴病而亡,年仅37岁。
一个转折尽现一腔热血 刘北茂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小学时即在教会学校学英语,与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吕叔湘同学。他高中时即在本校教英语,1923年考入东吴大学,后又考入燕京大学插班生,29岁即成为北京大学英语教授,为名重一时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刘天华去世后,刘半农对他讲:“二哥子女尚年幼,学生中争气的不多,看来二哥的事业要你来继承。”从此,刘北茂改习音乐。1935年,纪念刘天华逝世3周年活动中,刘北茂演奏刘天华十大名曲,技惊四座。
“七·七事变”后,有人鼓动刘北茂去伪教育部任高级秘书,他怒斥其人,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并称病不去上课。后来他到陕西西北联合大学教授“莎士比亚研究”等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视察西北时,刘北茂演奏二胡《光明行》、《汉江潮》等,表现抗日精神,于右任当即题词“民族的伟力、人格的光辉,都要从艰险危难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