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29日电(记者蔡敏)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近日,治淮19项骨干工程总体评估报告编制完成。水利专家一致认为,这19项工程建成后,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以安全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但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淮河治理仍任重道远。
据了解,此次评估主要是从规划符合性、建设与运行、效果与影响以及经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进行总体评估。
2007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在应对这场大水中,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根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和要求,淮委组织开展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总体评估工作。
评估指出,通过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中国初步构建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有效提高了重要防洪保护区及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批工程建成后,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以安全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同时,这批工程建设组织协调有力,保证了上、中、下游治理的有序进行、整体推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既定的建设目标。专家们一致认可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有效,工程质量较好。
评估专家们同时认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它们主要是针对1991年淮河大水所面临的严峻防洪形势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主要是为了解决流域内重要城市、重要铁路及工矿企业和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安问题。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淮河治理还任重道远。
专家们指出,总体而言,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标准仍然偏低,洪涝灾害频发的局面未从根本上改变。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1000公里。从12世纪起,黄河南侵夺淮,淮河失去入海口,洪涝灾害极为频繁,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2003年特大水灾过后,中国加快了以19项骨干工程为重点的治淮建设,2003年估算总投资为447亿元。截至11月,已有13项工程建成,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内要完成工程总实物工作量的85%以上。
新华网合肥11月27日电(记者蔡敏)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目标,到今年底要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水利部近日派出督导组赴豫皖苏鲁四省督查工程建设情况,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新华网合肥11月27日电(记者蔡敏)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目标,到今年底要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水利部近日派出督导组赴豫皖苏鲁四省督查工程建设情况,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新华网合肥7月22日电(记者蔡敏、程士华、何晏)今年7月,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截至21日,整个流域在人员转移过程中无一人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高于2003年,但是据介绍,与2003年比较,今年淮河流域淹没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二,转移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工程险情减少四分之三,防守人数减少了五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