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北工业园全力打造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图)
近日,上海市北工业园区迎来了十五周岁的生日。据了解,上海市北工业园区在短短15时间里,从接受传统的纺织和轻工系统企业转移的走马塘工业小区;演变成以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以及总部型企业为主导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市北工业园区的“变身”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
据有关人士介绍,上海市北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批准,由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组建和统一规划开发的工业园区,园区东临共和新路,西傍彭越浦河(苏州河的支流),南起汶水路,北至走马塘,占地面积为1.26平方公里。1998年,园区成为上海高新产业区(一区六园,现为张江高新产业区)的组成部分。2005年,园区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市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区域;2006年,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省(市)级开发区,是目前中心城区唯一的市级工业开发区。
上海市北工业园区历经“三变”:产业之变、形态之变、服务之变。在21世纪之初,上海明确了二三产业并举的产业发展道路,提出了两个优先的发展思路,处在中心城区的市北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中率先规划产业发展。2002年,园区率先提出打造集纳“二·五产业”的现代办公园区,主要发展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会展、科研孵化器、技术研发、企业总部基地、信息中心、技术鉴定中心等产业形态,这些产业形态不仅具备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而且还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2005年,园区被列为市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区域,从而使园区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定位,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以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化学、瑞典爱生雅、中铁工程总公司为代表的区域性、功能性总部,以台湾神达电脑、晶澳太阳能为代表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以赛科斯、智联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企业的产业集聚态势,这些中外企业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除产业之变外,记者了解到,从形态上来看,上海工业园区由开始的建厂房吸引投资到汲取国外先进产业园区的开发理念,以目前完成的25平方米的园区二期开发建设为切入口,紧贴生产性服务业"小制作、大产出"的特征,将原有的厂房改造成更紧密的现代工业厂房,强化了厂房配置,引入综合布线、宽带网络、光缆通信等设施。之后,园区又推出了智能化工业楼宇的建筑形态,统筹策划绿化、水景、花卉、雕塑和泛光照明等元素为一体的景观建设,精心推进以商业设施、会所、健身房、会务中心、咖啡吧、简餐厅等内容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地区性、功能性企业总部,业务流程外包、行业协会、研发设计咨询等产业服务需求。
未来3年,园区将着力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推进园区内商业地块的建设,将形成集商务办公、酒店公寓、商业休闲设施等为一体的核心商务功能。
据有关人士介绍,工业园区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工业园区“管理到门”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中“服务到人”,市北工业园区在实现园区管理向园区服务理念转变的同时,推进园区的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塑造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服务环境。
上海市北工业园作为目前中心城区唯一的市级工业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交通区位、人才供给、综合配套、房产资源等优势非常突出,而且拥有强大的辐射平台,为上海市北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关人士表示,市北工业园区十五周年之际,将是市北工业园区再次起飞的新起点。(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