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周婷玉、贾楠)“原来一个薄饮料瓶五分钱一个,厚的一毛一个。现在涨价了,薄的七分钱,厚的一毛四。纸盒五毛一公斤,报纸一块钱。”12岁的他对废品行情了如指掌。
“我在捡废品方面是个随机主义者,看见了就捡,不会特别花太多时间。
”他这样随机一捡就是6年多。
6年多来他共收集16万个空饮料瓶,加上其他废品一共赚了2万多元。他把这些钱全部捐给河南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而自己整个一夏天难得吃一个冰淇淋,妈妈给的一元零花钱能揣上几星期。
他就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的学生孙慧熙。
孙慧熙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结缘,源于几年前的一张废报纸。这张报纸上刊登了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照片和报道,破旧的衣服、瘦弱的身体;没钱上学,没有课外书……这些都深深地印在小慧熙的脑海里。
“他小时候在农村亲戚家生活了两年多,学会了节俭,也知道了废品能卖钱。”孙慧熙的妈妈朱晓艳说,看了那张废报纸后,慧熙就想帮助那些孩子,于是就开始收集饮料瓶、破报纸等废品卖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河南在捐建“中华红丝带家园”的新闻,就把攒下的222元寄了过去。
朱晓艳觉得小孩儿那点钱管不了什么用,也不想让慧熙继续捡废品。“家里小,没地方放那些废品,而且也担心不干净。当时小区的小孩儿都不跟他玩了,叫他"小捡破烂儿的"。”
“我很委屈。我做的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不同意?”干脆的语气透出这位小男子汉的倔强。
2005年9月,慧熙的捐款终于有了回音,他收到了河南“中华红丝带家园”开园仪式的邀请函。于是他又拿出卖废品、压岁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积攒下的4000多元,买了800多册儿童图书寄了过去。
2006年春节,孙慧熙又和妈妈带着1000多元的图书到“中华红丝带家园”过年,还给艾滋病致孤儿童带来了小灯笼、俄罗斯套娃等礼物。“就是想给艾滋病致孤儿童一份温暖、一点爱心。大家都献一点爱心,艾滋病致孤儿童就不孤单了。”他说。
孙慧熙的父母工资加起来一个月才2000多元,家里生活并不宽裕。看着慧熙把辛苦赚的钱全都捐了出来,朱晓艳都有点心疼,劝他留点自己零花。
“我是看到艾滋病儿童生活困难才捡废品帮助他们,是先有事情才有行动,行动的目标不能变。”孙慧熙说,“我也想买游戏盘、买好吃的零食,但这些并不是必须有的,而对于艾滋病儿童来说,这些钱就可能帮助他们吃饭、上学。把钱都捐给他们,我心里很坦实。”
2007年11月30日,在录制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特别节目的后台,孙慧熙从书包的两个塑料袋里,掏出一捆捆1元的、10元的现金共计1000元,递到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李超林手中。
“我相信,中国艾滋病致孤儿童和艾滋病患儿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魏英瑛博士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自2006年12月来华上任以来,魏英瑛博士目睹了中国在儿童青少年“防艾”“抗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谈到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时,她表示,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