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鹏 本报记者 狄多华
清晨,大西北冬日柔和的阳光洒在白色的罐车上。年轻的“老工人”徐大平望了一眼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老伙计”——东风DF-5型机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时间长了,跟机车都有感情了。
”眉目清秀、文质彬彬的徐大平自豪于自己的工作。几乎每天都能跑遍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主要的生产工序的徐大平,手下的方向盘所“把”的是“公司化工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和最后一道工序”。
徐大平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火车司机。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进厂,成品油、化工产品出厂都离不开他所在的“小铁路局”——化工储运厂化工铁路运输部这条“大动脉”。
平凡的岗位,徐大平用10年把它干到了巅峰状态。当上了“技术明星”,成了业务骨干,被委任为机车班班长。
10年前刚进厂,学有机化工专业的徐大平,还在思谋着要转行。一年之后的全厂技术大比武,和师傅同台竞技,徐大平出人意料地斩获第一名。2002年,徒弟再一次超过了师傅。这一次,民主投票,竞选班长,徐大平取代师傅出任班长。
徐大平坦言自己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受益者。让徐大平迅速脱颖而出的正是公司团委举办的“青工技能大赛”。
在“青工技能大赛”上展露头角的徐大平,2002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公司授予“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获省级“青年岗位能手”。
像徐大平这样,技术明星挑大梁的故事在兰州石化公司举不胜举。
如今在兰州石化公司,提到杨子海的名字,全公司领导没有人不知道。38岁的杨子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技术。公司团委组织的“青工技能大赛”,一听说杨子海来参赛了,大家伙儿就知道今年的冠军已无悬念。2006年,杨子海成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005年,被兰州石化公司破格晋升为锅炉装置高级技师;兰州石化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等等。
20年前,不到20岁的杨子海技校毕业分配到“最苦、最累”的化肥厂造气车间。尽管心里还有点委屈,但杨子海发誓“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作为一名锅炉主操手,他深知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论寒暑,人们总能看到杨子海现场对照图纸的身影,他一段一段地摸流程,爬管线,近40米高的锅炉装置每天要穿梭数遍。正是这样的苦功夫造就了硬功夫,杨子海被大家公认为锅炉装置的“活流程”。
杨子海的“真功夫”激发着身边年轻人。每当这时候,杨子海总会因势利导,现身说法,“学技术,好处多,拿奖金,长本领。”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年轻人逐渐开始响应,悄悄地拿起了书本,不懂就问。每次技能大赛,年轻人踊跃报名,积极性空前高涨。
2005年,公司操作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大赛中,杨子海所带的班组有两人包揽了锅炉工的前两名,荣获“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称号。
这个“学习型”班组开始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线。
“以前工人分三六九等,论资排辈,青工技能大赛把这个格局打破了。”杨子海用自己的经历生动阐述。入厂第二年,杨子海出任化工班班长,成为当时全厂最年轻的班长。1995年,技术大比武,杨子海一举拿下化工板块第一名,拿了500元奖励,长了一级工资。
2003年,“技术能手”杨子海破格考技师,1年内实现了从中级工到技师的3级跳。此后,杨子海一发而不可收拾,2005年再一次跳级,跳到了“高级技师”。从一个中级工到“高级技师”,杨子海只用了3年,以前,这个数字最短是15年。
在杨子海身上,“许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发生。现在,他不但享受着中石油集团公司的特殊津贴,还被请上了讲台,“像教授一样”培训工人。
不拘一格降人才。兰州石化公司团委会同人事部门研究,结合实际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获得公司技能竞赛各工种的前三名和“全能操作手”,不仅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给予一定奖励,而且晋升一档岗技工资,并提前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这一招,让万名青年瞩目,对技术比武的热情空前高涨,像徐大平、杨子海这样的新时代“大工匠”受到青工的热烈追捧。
在兰州石化,“青工技能大赛”已形成品牌化效应,呈现届次化的特点。青年电工技能竞赛、青工工艺流程图比赛、青工安全技能竞赛,一项项,分工种,大比武,大练兵,各级各类青工技能竞赛和“星级操作手”竞赛每年如火如荼的开展。
采访中,几位“技术明星”先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青工技能大赛”为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给青年设计了一条晋升的“绿色通道”。
现在,杨子海已经不参加技能大赛了,“发扬风格,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说完这话,他笑得很开心。
本报兰州12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