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两大绿洲生态危机
民勤一旦成了“第二个罗布泊”,必将对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敦煌绿洲正经受着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锋
在民勤县志云村54岁农民丁全玉眼中,养育他的这块土地,50多年间发生了三次变化。
丁全玉对本刊记者回忆道,他小的时候,村子周边树大草深,地上到处是野菜,经常有狼狐出没;他年轻时,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吃饱肚子,许多荒地被开垦成农田;现在他年龄大了,土地沙漠化了,眼看着就养活不了人口。
敦煌学专家介绍,以前的敦煌,不但是一处香火旺盛、僧侣云集的佛国净土,也是一处河湖纵横、物产丰富的“世外桃源”。然而这样的景象早已成为回忆。
有专家指出,按照现在民勤和敦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若干年后,也许民勤和敦煌就真的要从地图上消失了。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民勤北部的两个山口已连成一体,在南部的间距只有5公里,两大沙漠完全合龙指日可待。一旦民勤“失守”,两大沙漠南下的速度必然加快,距离民勤几十公里的武威市也有可能在短时间被沙漠吞噬,河西走廊将被切断。
民勤作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一旦成了“第二个罗布泊”,必将对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据敦煌市委书记包东红介绍,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敦煌绿洲正经受着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近些年走过的发展之路很相似,就是“人口增长-耕地增加-水资源减少-生态恶化”,而这样生态恶性变化的例子在西部地区并不少见,甚至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人为的生态恶化路径
民勤绿洲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下游,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水源丰富、森林茂密、湖泊荡漾、土地肥沃、可耕可渔的富庶之乡。
敦煌绿洲在党河的哺育下,孕育出了莫高窟这一闻名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是从近几十年开始的。民勤县人口从上世纪50年代的1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31万人。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民勤县最多只能耕种30万亩土地,而目前民勤县耕地最少也有120万亩。
敦煌市水务局节水办主任杨彪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敦煌人口只有3.6万,耕地13.4万亩。目前敦煌人口增至18.8万,耕地达到41.7万亩。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副指挥杨世龙对本刊记者说,随着绿洲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必然导致大量开荒造田,耕地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加大,挤占生态用水,绿洲开始出现土地沙化和植被死亡。
近20年来,民勤县所在的石羊河流域人口增长了33%,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30%,粮食增产45%,GDP增长约6倍,但水资源量却减少了近13%。
在民勤和敦煌这两个极旱地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冲突和矛盾越来越尖锐。甘肃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的生态安全警报一次次拉响。
本刊记者从甘肃省水利厅了解到,石羊河进入下游民勤的地表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不足1亿立方米。下泄水量锐减的原因是,随着石羊河上中游用水规模的增大,为了调控水资源,在石羊河8条支流上修建了7座水库,水被蓄积起来,难以充分进入下游。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疏勒河上游的安西县(现名瓜洲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用,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的河道断流。而党河也因过度利用水资源而断流,下游河床已成为沙地。
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将防止沙漠化扩展的适宜人口密度规定为每平方公里干旱地区为7人,半干旱地区为20人,而石羊河流域目前每平方公里人数却高达52.4人。人口与资源承载力的平衡点被严重突破了。
两个绿洲已危机四伏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便成荒漠”,这是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存亡的关键。而这两个绿洲正是极端缺水的地区,降水量很小,依靠仅有的地表水维系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存在着先天性脆弱的缺陷。
民勤县北端的青土湖在19世纪末还是一片汪洋泽国,周边地区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但到了1959年,青土湖就完全干涸了,如今记者看到这里流沙遍地。青土湖是民勤生态状况的一个缩影。
民勤已经陷入生态危机之中,绿洲内部湖泊干涸,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化矿化。1950年以来,腾格里沙漠南侵50公里~70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东移30公里~60公里,致使民勤7000多亩耕地被迫弃耕,8万亩耕地不同程度沙化。
由于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近10年来,民勤县已有3.2万人举家外迁,有的村已经人去村空。
在敦煌,目前风沙已成为莫高窟千佛洞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而引发危害的沙源主要来自步步进逼敦煌的库姆塔格沙漠。
敦煌沙漠奇观月牙泉1960年最大水深7.5米,水域面积22亩。到1998年月牙泉水域面积只有6亩,最大水深不足1米。据记者了解,月牙泉目前最大水深1.1米。如果不是敦煌市采取应急注水措施,月牙泉可能现已干涸,沙漠奇观将从人间绝迹。
有统计表明,敦煌绿洲面积也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3米。
亡羊补牢来得及吗
深重的绿洲生态危机让民勤县和敦煌市上下形成共识:不科学发展产生的代价需要用科学发展来弥补,才能确保民勤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敦煌不会变成楼兰故城。
科学管水和用水是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存续的根本。目前,民勤县和敦煌市把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通过节约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量,来修复千疮百孔的绿洲生态。
民勤县县委书记谢治国介绍,全县目前正在实施关井、压田、建棚、移民四大工程,来推动绿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于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为了弥补地表水的不足,民勤近些年累计打了1.1万眼机井抽取地下水。过度利用地下水,致使民勤地下水位下降,一般地下水位下降20米左右,严重的地方地下水位甚至下降到30米~50米。水位下降,植被死亡,土地沙化和矿化严重,逐步成为难以耕种的沙荒地。
关井压田就是关掉机井,压缩农田,节约用水。民勤产量低的耕地和绿洲外围的耕地都在压缩范围之列,压缩的农田用来恢复植被。目前民勤县已经关闭机井1004眼,压缩耕地13.5万亩。
关井压田后,必然影响农民收入。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也为了节水,一场大规模建设日光温室的热潮正在民勤兴起,计划户均达到一座日光温室。今后设施农业将是民勤农业的主打项目。
为了给绿洲“减负”,民勤县正在实施教育移民、劳务移民和生态移民,来缓解人口压力,今年全县移民7456人。
敦煌市目前的发展方式与民勤县基本一致,只不过是民勤在大建日光温室,而敦煌市着力推进农田节水。
敦煌市提出,今后不新打一眼机井,不新增一亩耕地,现有的机井也要关闭一部分。加快农作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节水灌溉转变,力争到2010年建成棉花膜下滴灌面积10万亩。
敦煌市市长孙玉龙介绍,敦煌市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吸纳,力争10年内使全市农民由目前的9万多人减少到4万人,实现缩减耕地和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
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的生态危机已经引起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反复强调,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绝不能让敦煌重演楼兰悲剧。
记者了解到,一项预算为47.49亿元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报送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准实施。日前,甘肃省出台了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近期保护工作方案,总估算投资将达到19.33亿元。
人们希望,这样的亡羊补牢措施,能够收到效果,并且让今天的人们永远记住昨天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