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呼吁,应该想办法把好企业留在中国资本市场,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高成长收益 本报讯 记者韩平深圳报道:“百度、搜狐、阿里巴巴,这些企业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很可惜,这些企业的利益主要被境外人士所享用!”上周六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人称“创业板之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呼吁,要尽快设立创业板,缓解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让发展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与投资者形成双赢。
成思危演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次来是给咱们这个创业板加油的,所以我演讲的题目是"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努力推出中国的二板市场"。”他表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涌现了不少有价值、而且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过去我们资本市场环境不够好,但是目前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应该想办法把这些好企业留在中国的资本市场,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高成长的收益。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戴卫通过一组数据,让与会者看到各种制度因素造成众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流失海外的严重局面。戴介绍,今年以来,中关村一共有17家公司上市,预计全年新上市公司可达20家,但其中有16家选择在境外上市,占80%。目前注册在百慕大等地的中关村公司有300多家,他们的上市融资目标大多瞄准境外市场。主要原因是境外市场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加上境外上市途径比较多,可以借壳、买壳,上市标准也多样化,审核效率较高,风险相对较小。另外,境内一些上市要求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像中关村这类创新型企业,在国外成立两三年就可以上市,无需通过传统的财务指标去考核。但国内要求企业至少三年盈利,并且他们这种“人脑+电脑”的公司结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较少,国内不太接受。在股权激励方面,此类公司倾向员工持股、共享知识产权,但这些在国内便成为上市的障碍。
他表示,从中关村今年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情况来看,其通过比率低于平均通过率。主要是目前发审委的大多数委员,对创新企业的特点不是非常了解,这就造成有的公司刚被发审委“枪毙”,很快就被境外市场拉去上市了,同时还被境外投资者以极高的发行倍数以及市盈率买走。他认为,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资源十分丰富,德勤近两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企业高成长50强中,中关村占了一半,每年新增高科技企业2000多家。园内非上市股份公司160多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超过700家,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600多家。为此,戴卫希望中国证监会创造条件,让这些好公司都能够留在中国上市。他透露,中关村目前已经与深交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全力支持此类企业到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与发行办法一定要改。
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非常支持设立创业板,他的观点是:不能把创业板建成中小板,因为中小板的门槛相对太高,但是也不能单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将其办成无条件上市的香港式创业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要有一定的门槛,但是要比现在的中小板要求低一些。
刘纪鹏的设想是,凡是要上创业板的企业,最好要有两年以上的盈利记录,这样的企业相对“死亡率”低一些。有特长的,比如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等某些特殊优势的企业,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无形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例等其它的条件,就按照公司法要求来执行。
对于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的把关问题,刘纪鹏明确表示,证监会应“抓大放小”——抓住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的审批,那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公司,一定要有人把关。但要放开对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审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他表示,现在的发行制度是绝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