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南国深秋时节,国防大学前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在赣南红土地上诞生。
80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下,当年的军官教导队与人民军队一起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
(一) 治军必先治校。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宁冈龙江书院创办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
为培养适应军事斗争需要的指挥人才,在简陋的教室里,毛泽东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工农革命军军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作战要诀……
此后,各路红军相继办起随营学校,“随校之花遍苏区”。在各路随营学校的基础上,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应运而生,刚刚诞生的人民军队开始了最早的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1936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延长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19日,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70年前,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毛泽东兼任这所“窑洞大学”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为学员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抗战8年,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从“窑洞大学”走出来的10余万名学员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推翻三座大山的中流砥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栋梁之才。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抗大总校和各分校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相继改建为各战略区军政大学,续写着“窑洞大学”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为建设强大的国防而奋斗。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加速正规军队院校建设,以原各战略区院校为基础改建新建军事院校。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成立;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成立……
“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毛泽东为军事学院亲笔题词。他还多次亲临三大学院,会见学员和教研干部,勉励大家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心下,历经风雨的三大学院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建设强大巩固的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文化大革命”中,军事教育受到严重干扰,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被撤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军队院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1977年8月,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担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邓小平郑重提议,恢复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这一年的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军政大学,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恢复重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
高度重视军队院校的正规教育,是邓小平一贯的治军思想。早在红军时期,战斗在中央苏区的他就为红军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在战斗间隙多次会见到前线学习和代职的抗大教员干部。1974年,第二次复出不久的他还亲自参加了军政大学学员毕业典礼……
拨乱反正,新成立的三大学院努力恢复着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秩序,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培养、选拔、推荐了大批优秀中高级干部。
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了战略性转变。
1985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85年12月,邓小平签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命令。
邓小平先后为国防大学和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题写了校名、院名。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深知,未来战场上的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在各种重要会议上,他反复强调——
军队院校要“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
“各级学校的本身要起到集体政治部的作用,或者说起到集体干部部的作用。”
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心下,人民解放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国防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发展成为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军委总部谋划指导军队建设的一个“智囊团”。今天,全军作战部队的军以上干部绝大多数经过国防大学培训;一大批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这里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1989年1月,中国共产党国防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就在这次会议上,国防大学党委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把国防大学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高级指挥院校”的奋斗目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人才航母,迎着世界新军事发展的大潮破浪前行。
(三)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继续推进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确保我军永远“打得赢”、“不变质”,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军要跻身于世界强师劲旅之林,必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事院校。”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工作,江泽民十分关注。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15年间,他先后8次到国防大学视察,并多次会见学校领导和学员,为军队院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1989年12月29日,担任军委主席不久的江泽民冒着严寒,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国防大学,看望慰问辛勤耕耘在军事教育园地的教研人员,祝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把国防大学办得越来越好”。
1990年5月30日,江泽民再次来到国防大学,在与学校领导座谈时,他满怀深情地指出:国防大学担负着培养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级军事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座谈结束后,江泽民欣然题词:发扬传统,改革创新,博采众长,把国防大学办成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楷模。
在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三句话、八个字”的教育方针和校训前,江泽民语重心长地嘱托学校领导,要发扬抗大校风,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为我军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指挥人才。
从1991年开始,国防大学先后在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建立教学基地,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江泽民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人手里。”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的科技素质和现代军事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指示国防大学,要“注重学员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要注重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这些高屋建瓴的思想,迅速化作了国防大学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具体行动——
开办战略班、信息作战高级研讨班、参谋长培训班和师团职中青班,招收军事学硕士生、博士生;改革办学模式,派出教研人员前往30多个国家留学、讲学、参观、考察,接待了90多个国家12000多人次来访或开展学术交流;成功研制战略决策训练模拟系统和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开辟我军高级将领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谋略训练的新路子……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结出了累累硕果:十几年间,国防大学培养博士231名、硕士1581名,其中500多人走上军、师、团领导岗位……
(四)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军历史使命作出新的科学概括——
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我军职能有了新的拓展,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特别是新型高级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10月25日,百忙之中的胡锦涛来到国防大学。在听取了国防大学有关情况汇报,观看了战场环境分析系统演示和国防大学学员红蓝双方对抗综合演练后,他明确提出,要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
面对出席国防大学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胡锦涛说:国防大学是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要求国防大学,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建设。要密切跟踪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质量。要努力掌握新的历史条件下院校建设和军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006年7月,在国防大学呈送的一份出访报告上,胡锦涛对国防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再次作出指示,要求国防大学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深情的话语,殷切的嘱托,为国防大学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聚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国防大学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不断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治军带兵、胜任岗位需要的战役层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把提高指挥能力作为培训重点,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培训班次、不同受训对象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物化、量化、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教学与科研;
把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胜任联合指挥教学的教研队伍作为主要着力点,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实施“杰出教授”评选和奖励计划、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中青年教研骨干发展支持计划和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不久,国防大学即迎来了80华诞。经过长期奋斗,今天的国防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和军队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创新基地、决策咨询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外军事交流基地,承担着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
使命神圣,职责光荣。走过80年光辉历程的国防大学,必将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