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每瓶40元 “议价”每瓶98元 症结在于是否有“证” 针对较大差价 本市权威主管部门表示
液化气罐 本市着手研究价格并轨
淘宝网有人“倒证”叫价5000元 但有北京户口才能“过继” 此外 本版全面回顾本市几十年“用气”史
5000元!记者近日在淘宝网上发现,有人高价倒卖平价气钢瓶使用登记证。
据了解,现在本市民用液化气“平价”每罐40元、“议价”每罐98元。买“平价气”须持钢瓶使用登记证去市液化石油气公司的供应站购买。
就此问题,记者从本市权威主管部门获悉,本市正着手对民用液化气的“平价气”、“议价气”价格并轨问题进行研究。
发现
“平价证”网上卖5000元
本市持有民用平价气钢瓶使用登记证的居民大约有80万户,这部分居民属于计划内供应,由市财政对其进行补贴。
据了解,“平价证”是针对拥有北京户口的部分居民发放的,且1987年以后就没有再办理过正式的民用平价气钢瓶使用登记证。
对“没证”的居民和商户实行市场调节价,目前市液化石油气公司规定的价格是每罐98元。
由于“平价气”、“议价气”价格相差一倍多,平价气钢瓶使用登记证被一些人倒卖。
杨先生在淘宝网出售2008年的平价气钢瓶使用登记证,售价达5000元。他告诉记者:“这个价钱是包含了过户的,也就是说以后这个登记证就一直都是你的了。”
他表示,之所以出售这个登记证是因为新住处有了天然气管道。他还重点询问了记者是否是北京户口,“你只有是北京户口才能过户。”
针对导致登记证标出“天价”的根源——两种“气”的价格落差,本市权威主管部门已表示,正着手对民用液化气销售价格的并轨问题进行研究。
账本
省运费“钩”回液化气罐
“平价气”便宜,但也不是能无限量买的。
正式本用户凭本一年可买12罐“平价气”,临时本用户一年只能买8罐“平价气”。要是用“冒”了,就只能买“议价气”了。
本市一直流传着不少“省气”高招,比如做饭时少用炖、蒸的方法;就算点不着火了,也要把罐拎起来,用力晃荡一番。
用气如此节省,那换气就更不能花太多的钱了。
曾住在宣武区大栅栏甘井胡同的李先生和现住在东城区交道口地区的王先生都告诉记者,不少人都是找来粗铁条弯成“U”形、再将两端弯出“S”形的钩子,一端钩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另一端钩住沉甸甸的罐,晃晃悠悠地慢慢前行。
机械厂“出身”的李先生是个做铁钩的能手。他介绍,除了要找好长短、粗细合适的铁条之外,还要测量不同自行车后架的尺寸,弯的时候还要用上力大的钳子。据介绍,他至少帮人做过20多个铁钩。
故事
180多天“等”回购气本
在1986年,购气本可是“金贵”得很的东西。家住朝阳公园附近的盛源一家在换完气回家的路上弄丢了购气本,这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盛源求助于呼家楼液化气站,业务室当班的张素贞建议盛源留下姓名、住址和购气本号,可盛源不记得购气本号。
第二天,盛源在用户编号册里寻找,终于找到自家的购气本号为03000。从这天起,业务室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就多了一张写着“03000”的字条。
几个月过去了,上万个购气本已“抛头露面”,可“03000”却始终无影无踪。
6个月后的一天,“03000”终于出现了。它的捡拾者以为,都过了180多天了,不会还有人记得它。
1986年的国庆节,物归原主的购气本成了盛源一家最大的惊喜。
目击
老人来换气 师傅搭把手
日前,在呼家楼液化气站,徐师傅正为来换气的老年人搬灌满气的液化气罐。
记者了解到,在全市多个站点因年底人手不足等原因暂停送气时,呼家楼液化气站仍坚持送气,并不时为来换气的“困难群众”搭把手。
摄/记者 饶沛
历史
从无到有超百万罐 从始至今经几十年
初期发展
1965年至1973年
“萌芽”于周总理的指示
1964年春,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科委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事业。同年6月,北京市公用局受命成立液化石油气筹建办公室,并于当年12月至次年1月选择位于西城区六铺炕石油部宿舍的8户人家进行液化石油气用于民用炊事的试验。
1965年11月30日,西郊液化石油气灌瓶站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供应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灌瓶站。同时还建立了4个液化石油气供应服务点(站)。
1965年底,向4882户居民供应液化石油气的“中间试验项目”取得成功。此后至1973年,在西城区的三里河、阜外大街、展览路等地区;海淀区的百万庄、二里沟、羊坊店等地区;宣武区的槐柏树街等地区;东城区的米市大街地区等面积较大的居民区内共发展用户近11万户,其中居民用户占99%。
这段时期是液化石油气的初期发展阶段。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用上天然气,但液化石油气仍是重要能源。本版借助《北京志·人民生活卷》所记载的史实,全面回顾本市40余年的“用气”历史。
迅速膨胀
1974年至1979年
年均增近10万用户
1974年至1979年,液化石油气供应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除瓶装液化石油气形式灵活、供应站建站时间短等客观原因外,人民的迫切需求和气源具有较大的供应能力是根本原因。
此时,北京市已拥有东方红炼油厂、胜利化工厂和前进化工厂这些气源,不再需要舍近求远从外埠供气。这三个厂于1979年被纳入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即后来的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是北京市液化石油气供应的主力气源。
在这空前发展的6年中,本市共计发展用户58万户,以年均近10万户的速度发展。1979年,全市液化石油气的用户总数达近67万户,年销售量超过10万吨。
调整限制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凭证、凭票、定量、钢瓶挂牌
1980年至1986年的7年间,本市以“填平补齐”的形式发展用户7万户,使1986年在册的液化石油气用户达到了74万户,年销售量突破15万吨,到了气源不能承受的地步。还有一大批自购钢瓶、借证购气的不在册用户在自行发展。
为稳定供应,市政府决定自1987年起,全市实行液化石油气凭证、凭票、定量、钢瓶挂牌、登记对号的销售办法。同时,对自行发展的48.8万户“无本户”予以认可,对其核发临时购气证和购气票,使液化石油气的用户增至123万户。
同年,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成立。
体制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末至近年
上门送气 老百姓得实惠
液化石油气销售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供应体制和卖方市场,让不少燃气系统内的职工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量平房居民搬迁上楼、家用炊事电器的大量开发与使用和一些中小液化石油气厂的建立,市液化石油气公司这个老国企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市液化石油气公司开始引导职工走出站门,为居民上门送气、入户维修以增加收入。
因危改工程永远在市区版图上消失的金鱼池液化气站的职工们变“坐商”为“推销商”,走出了液化气站的大门送气修灶,一个职工一个班可以送出20多瓶气。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饶沛 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