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文化网 |
二、宣南文化的定义
(一)定义:
宣南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宣南文化是指清代京师的汉族士人文化。居于宣南的众多汉族士人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宣南文化具有全国范围的文化意义。广义的宣南文化是指宣南的地域文化。宣南文化是形成、发展于清代至民国 ,位于北京宣武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释义
1、“宣南”的由来: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加筑北京外城设“七坊”。其中宣南坊、宣北坊、白纸坊即在今宣武区内。清朝入关以后,在北京实行“旗民分治”政策,规定北京内城为旗人居住,汉人只能居于外城,宣武门以南的区域是居民密集的区域。“宣南”作为这一带地域的泛称,约定俗成,被广泛使用,在清人的诗文集中触手可见。
2、 宣南文化中的“文化”应为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居于宣南地区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宣南文化是宣南“人”的文化。宣南人中两个突出的群体――士人群体和平民群体造就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宣南文化内容。
3、士人:一指士大夫(官员)。二指“学子”,旧时读书人的统称。宣南文化中所指的“士人”指知识分子阶层,尤指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分子。
4、平民:统治阶层之外的普通民众。
5、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宣南地处北京城西南外城。清初,清政府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官及商民尽徙南城”,内城成为八旗驻防地。为防止八旗的堕落,清廷一再下令禁止在内城开设戏园、旅店。因此外城成为商业和仕宦聚居区,宣武门外,以士人、官宦聚居为主要特色。进京应试的举人多经涿州过卢沟桥进入外城,首先落脚宣南,这是宣南多为士人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
6、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宣南,地域范围不大,而与首都北京相连相依。宣南文化既依托于北京文化并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支柱,同时又具有有别于北京其它区域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性。全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宣南汇集、交流,融合传播,使宣南文化具有其它地域无可替代的辐射性,并使之超越其狭小的地域范围而获得带有全国性的巨大文化空间。小地域,大文化,是宣南文化独具的鲜明地域文化 特色,其影响及于全国。
7、北京文化(清代):清代的北京文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构成北京文化主体内容,并具有统领全国文化走势的作用。它既具有交融性、荟萃性等都城文化的特性又保留了北方地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皇权意识成为文化的“主旋律”,既有高雅庄重的帝王文化、典雅精致的贵族文化,又有活泼激情的市井风情。至民国,伴随着清王朝覆灭,北京文化迅速地分解和民众化、市井化,为后来民国时期的老北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