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是养老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和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目前及潜在的社会养老需求
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据了解,到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
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队伍,对中国的养老事业发起了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养老机构是养老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和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目前及潜在的社会养老需求。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规模大小和类型不同的养老机构,而这些机构中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能差的问题,机构中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和医学人才。
甘肃省兰州童鹤赡养院的倪燕珉主任描述了该院的从业人员的情况:“我们院根本就没有本科生在这边工作过,我们这边的工作人员的学历参次不齐,像我们的院长是大专学历,另外一些像护理长之类的管理层的工作人员也是大专,也有一些中专学历的工作人员。护理员只有10%是从护校毕业的,更多的是一些下岗工人和农民工。所以基本上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一个星期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照顾老人。”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院也有本科生,但是比例不是很大,他们是来自各个专业,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护理专业等,我们是按照院里的具体需要来向社会招收各类专业人员。”
在上海,约98%的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而且很多也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希望以此作为跳板谋求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因而从业人员的流失率较高。
“在全国的养老机构中,从事该行业的博士生大概只有三四个,研究生也不会超过十几个,这对于中国如此庞大的养老队伍来说实在是太贫乏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有些担忧。专业性人才另谋职业
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很少的大学生会真正走入养老机构工作。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韦晨告诉笔者:“我们专业的学生平时也会去上海的一些社区活动中心照顾老人和孩子,像我们今年暑假就去做了志愿者,是在暑托班里照看那些放暑假之后没有大人照顾的小孩。但是真正找工作的话就很少有人去那些福利性机构和养老机构,更多的是去公司担任文职。因为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的工资待遇比较低,一般一个月只有2000多元,在上海这种大城市根本就不够花。一些社区的服务点也会招人,也没有专业的限制,工资也很低。当然,这是本科生的情况,如果是研究生的话,工资待遇就会比较高,有的人会去一些大的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机构。”
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也比较成熟,但是在养老机构从业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少。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阚冬勤同学说:“我们班同学毕业之后也有去一些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或者是社区工作,只是那些单位的薪水不是很高。有几个优秀的同学也去了南京爱德基金会工作。但是很多同学还是会选择和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像人力资源、销售、文秘,还有就是考研和考公务员。这样的选择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内地的社会工作实在是太不成熟了,不像香港和欧美国家那样拥有成熟和完善的体系。我想我毕业之后应该会选择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期盼高素质人才加入
“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刘蕴华主任真切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着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有了文化的介入,有了很多新思想的介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刘蕴华主任告诉笔者:“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长征纪念日,他们就要唱长征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设备仪器,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很多的说明书都是英文,老人看不懂,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养老机构中来。”
“在香港,800多家养老院有600多家是私营的养老院,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因而他们把养老院搞的很好。”刘蕴华主任说。
“现在我们社会的文化层次提高了,我们的年轻人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什么就不进入养老行业呢,做好了的话,这个行业也不是绝对的低收入,搞养老院的经营管理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养老事业现在正是真正发展的时刻,养老机构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潜力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