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志愿者与学生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孙海涛摄
“我在追逐一种精神”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贵州省大方县,听说支教的志愿者艾芳又回来了。从原本想改变生活环境的一时冲动,到心甘情愿地留在西部任教,她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分外确定。
“我延长支教,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脸蛋冻得通红的艾芳兴奋地说:“今年期中考试,我带的班语文、数学平均成绩都在67分以上!而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都是40多分。”
“这个班明年毕业,我决定把他们带到离校。
”艾芳说。
艾芳读大三时,利用暑假到著名志愿者徐本禹所在的大石小学待了半个月,当时就决定毕业后在这支教一年。大四时实习的公司决定正式聘用她,但她放弃了。
艾芳教学生英语、音乐。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对山外世界的向往以及他们的贫困,深深震撼着艾芳。
“我在这里强烈地感到被人需要,这使我很满足。”当她家访时,学生家长把仅有的10个鸡蛋硬塞给她5个;当清晨打开房门,发现不知哪个学生放在她门口的一把青菜,她流泪了,发誓一辈子不忘这些山里孩子。
艾芳说,她的大部分同学或朋友对她的行为表示理解或欣赏,但说自己不会去做。“我们"80后"的人尊重自我,也很实际。尊重自我就尊重别人的选择;讲究实际则是要计算自己的利害得失。”她说,现在对志愿者的冷嘲热讽非常少了,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志愿服务不求回报,我在追逐一种精神!”她说。
“志愿服务使我人生完美”
张宁,28岁,来自广东佛山一企业财务部门,她是应深圳“募师支教爱心联盟”招募的志愿者。
“我从小就想做教师,应招以后才向公司请的假,公司很支持,还给了我补助。当志愿者对我来说没有一点压力。”张宁每月能得到爱心联盟支付的2000元补助,与她工作时的收入相比虽然少了许多,但她觉得值得。
“支教圆了我的教师梦,献了爱心,丰富了人生体验,挺完美的。”她将志愿服务与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协调。“只是凭着一股激情出来,容易让周围的人感到当志愿者就是一种损失。现在有这样误解的人很多。”
这里的贫困状况和教师的奇缺令她吃惊。不少边远村办小学几乎全是代课老师。每年县里分配下去的老师,待不了一两年就调走了,根本留不住人。代课老师每月只有200元的工资,还要顾着家里的农活。大多数代课老师只能应付低年级的课,这里的学校普遍没开音乐、体育、英语等课程。
张宁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博客,记载着她的每一天和每一位同学的相处。
“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她说,“这绝不是冠冕堂皇的话,在这里每天得到的感激与尊敬都让我深切地感到这一点。一个多年未见面的同学读了我的博客,寄来了5000元钱给孩子们买课桌。他说我干了他想干的事。”
“庆幸我过上了全新生活”
李明柱,43岁,是个比较特殊的志愿者。他是深圳一家拥有400多名员工的公司董事长,也是应“募师支教爱心联盟”招募来的。
“真庆幸有这次机会,否则我一个人是不可能来的。公司运转不受影响,有大事也可在这边遥控。心一下子宁静了,过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李明柱在达溪小学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做企业出身的他更注重对学生的卫生习惯、人际交往、品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他办了个家长课堂,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子女教育问题。
“现在家长们有了不小变化,开始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些农活也不让孩子干了,让孩子睡午觉了。”短时间有了如此明显的变化,他感到十分欣慰。
每天,李明柱都会检查孩子们洗手没有,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会被自己为孩子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感动。志愿服务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他目前正在筹划设立一种基金,鼓励当地教师扎根山乡。“也许这能成为募师支教的另一种形式。”他说。
链接
贵州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采取事业运作的方式推进志愿服务。目前,全省统一运作的项目20余个,成立了10支省级志愿者队伍,100多支地县级志愿者队伍,1000多支乡级志愿者队伍,在全省快速形成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