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
“采集造血干细胞痛吗?不痛的话我就愿意参加。”11月25日,一场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在四川大学校园内举行,一名大学生当场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这名同学的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公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的缺乏甚至误解,中国大陆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很多人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取骨髓,进而联想到“敲骨吸髓”,这个充满痛苦的想象,让不少人打消捐献的念头。
“其实不然。”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医师杨眉解释,“现在提倡从手臂静脉处采集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将其他的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对捐献者没有伤害。整个采集过程大约持续3个小时,虽然时间有点长,但显然不会像抽取骨髓那样痛苦。”她还强调,所有的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可以确保捐献者的安全。
众多患者正在苦苦等待救命的造血干细胞。杨眉介绍说,目前我国大约有400万人患有人体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严重疾病,例如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要新增4万多人。
移植造血干细胞是目前治疗这些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只要捐献者和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就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患者的生命。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简称“资料库”),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治疗的工作体系,截至2007年11月20日,加入资料库的志愿者有70万人。
杨眉告诉记者,对于400万的患者群体来说,70万志愿者这个数字还是太少。可供配型的志愿者越多,成功的几率才越大。
正是为了呼吁更多的青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挽救更多的生命,四川大学MBA联合会、工商管理学院团委,联合资料库四川分库发起了宣传活动。
四川大学在读MBA硕士张涛是这次宣传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七八年前,他从电视上看到台湾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空运到大陆,供给患病的大陆同胞使用。后来,类似的新闻他曾多次看到。
张涛感到遗憾:大陆人口众多,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却不多。
在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的网站上,记者看到的材料显示,2006年6月30日,台湾一个干细胞库的志愿者达到了28万多人。在美国最大的干细胞库,志愿者已经超过600万。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合适年龄是18~45岁,青年是最佳群体。在银行工作的张涛今年考上四川大学的MBA,感觉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学校有团组织,发动大家做志愿者比较容易。”在校团委的支持下,他和MBA班的同学开始筹划这件事,重要目的就是消除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区。
活动现场,歌曲《奉献》循环播放。四川大学的MBA青年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学们的咨询。
活动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三所成都高校响应。资料库四川分库派出一辆采血车,载着专家们来到现场接受同学们咨询,并为每位志愿者采集5毫升血样,今后当志愿者和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才会请志愿者捐献干细胞。
同学们排起长队,等待采集血样。半天下来,135名志愿者成了资料库的新成员。
叶学芳是四川大学电子商务2005级学生,举着资料库颁发的荣誉证书,她很开心:“我以前听说过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天知道捐献并不痛苦后,我终于下决心成为志愿者了。”
当天活动结束后,接力棒传给了电子科技大学MBA联合会,一个月后,同样的宣传活动将在那里上演,接下来是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我们MBA志愿者要把这项事业像种子一样撒播开来。”张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