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冰 实习生 李博
“现在工人的生产条件,可比我们过去那时候强多了!以前干活,铁屑乱飞,到处脏兮兮的。如今这机床多干净!也不需要使劲摇手柄了,一按电钮,"噌",机器就转起来了。真是天上地下啊!”望着聚精会神操作机床的参赛选手,61岁的沈阳市民孙国相,回头对两个儿子轻声感叹。
目光碰撞的那一刻,父子三人相视而笑。
12月4日,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对市民开放,1000余名各界人士,一大早就从不同方向涌来,兴冲冲走进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观摩车工工种的决赛。他们当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曾获得首届“沈阳十大技能家庭”(第一名)称号的孙国相一家三口,显然成为选手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对象。
在抛光工岗位上奋斗了40多年,孙国相一生获得荣誉无数,而他的两个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振兴杯”大赛决赛中,老大孙家宇,一举摘得钳工组铜牌;老二孙家沧,则不甘落后地捧回了维修电工组亚军奖杯。
一进入决赛现场,34岁的孙家宇就打开随身携带的摄影包,掏出佳能相机,左右开弓拍照,俨然一位敬业的摄影记者。“去年参赛,别人拍我,今年观赛,我拍别人。多拍几张好片子,回头我挂到网上去,让大家都看看现场气氛、看看我们技工的风采。”孙家宇忙中偷闲地对记者说。
脱下工装的孙家宇,是个摄影发烧友,为了给1万多元的相机配个满意的莱卡镜头,这位超级钳工自己动手做了衔接件。打小,孙家宇动手能力就特别强,七八岁开始,他便从工厂捡废零件,回家拆装成喜欢的玩具,与弟弟一起过瘾。“那时,我就看出他是块钳工的料!”父亲笑道。
“我本想上高中考大学,之所以当了工人,是受家庭影响。”孙家宇性格外向,乐于言谈:“我爷爷就是工人,3个叔叔中有两个是工人,父母也都是工人。从小看父亲一摞一摞往家捧奖状,我觉得特别光荣。在这种氛围熏陶下,10多岁时,每逢周末,我就跟老叔去家具厂上班,时间长了,他们厂里人都管我叫"荣誉员工"。”
走走看看,孙家宇一边替选手们高兴,一边流露出些许遗憾:“可惜今年我不能参赛,按规定,往届进入前三名,不能再参赛。你不知道,比赛也上瘾!刚参加工作头几年,我就报名参加各种比赛,经常拿第一、第二,这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啊!我弟弟刚入厂时,他们那个工种好长时间没有比赛,急得他直跳脚。”
和哥哥同在中国一航黎明集团公司工作的孙家沧,身着单位蓝色工装,现场看到激动处,也从口袋里掏出数码柯达,“咔嚓咔嚓”地拍上了。“口袋相机,拍着玩,就是想留个纪念”,孙家沧说:“去年和眼前的选手们一样,很紧张,今年轻松多了。主要看看有没有值得学习的新东西。”
去年参赛,这哥俩儿在宾馆被分配到了一个房间,虽然兄弟情深,可互勉之外,没顾得上说几句话,晚上各自埋头看书到深夜。熄灯后,并床而卧,他们不禁回忆起幼时在家睡上下铺的情景。“我们兄弟俩,嘴上不说,心里一直暗暗较劲儿,从小到大,你追我赶,都把对方当对手,当榜样,当动力。”孙家宇笑:“去年我先赛完,自我感觉不错,还鼓励弟弟放松心态,没想到,成绩一出来,他比我还厉害,拿了个第二。”
孙家沧从小对电器感兴趣。12岁那年,家里用了10多年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突然出现故障,孙家沧主动请缨自己修。“我问他,10块钱够不够?他说用不了。我说,你要能修好,爸就给你买块万用表。没成想,这孩子把电视拆了,挨个零件找问题,最后花5毛钱换了个电熔器,真把电视修好了。”父亲孙国相满脸透着对儿子的欣赏:“那月刚好得了40块钱奖金,我兑现诺言,花49元为他买了一块万用表。”
和参赛选手们正在使用的精巧设备相比,当年那块万用表成了“傻大粗”,但孙家沧却始终珍藏着。“那是父亲对我莫大的鼓励。为满足我的愿望,父亲还掏钱给我报了电器维修班,并为我订了两年的《电子报》。初中毕业时,父亲主张我考高中,可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却想去技校学家电,当工人。父亲尊重我的兴趣,后来对我的选择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望着不远处父亲的背影,孙家沧眼睛里充满了感激。
虽然自身专业是电工,但孙家沧对车工所用的机床并不陌生。指着机床上一排排电子按钮,孙家沧不断为记者答疑解惑,看参赛选手们激烈紧张又有条不紊地制作着高难度零件,他感慨:“独立操作机床,我也能行,不过,和这些选手们比,我的水平差多了。”
“过去干一个零件,要一个礼拜,现在只用几个小时。看看社会的发展变化,感觉真是好。”站在赛道间,孙国相摩挲着手掌:“如今当工人,单凭苦大力可不行喽,第一要知识,有这么先进的厂房、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有先进的工人,机器也转不起来。怪不得两儿子天天晚上还要看书学习。”
有人提议拍张合影,孙家父子乐呵呵站在了机床旁,周围不禁响起阵阵赞叹:“虎父无犬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记者偶然抬头,看到就在三人身后的不远处,挂着一条红色条幅,上面写着“学习工业技能,关注工业文明,传承工业文化”。
据悉,去年8月9日,沈阳正式启动了“十大技能家庭”评选活动。按照要求,参评家庭主要成员中,至少要有3人在装备制造业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其中至少有一名年龄在18至35周岁之间的家庭成员。“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鼓励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大力传承工业文化”,团沈阳市委工作人员说。
“在沈阳,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有很多。”孙国相告诉记者,沈阳铁路信号厂的马东癉,一家两代四口全是技术工人,小马本人也曾获得过多种奖励与称号;东基集团的唐杰、刘春燕夫妻,一个是车工冠军,一个是检验工能手,两人都是厂里的技术大拿……就在孙国相娓娓道来时,记者注意到,过道对面,一对夫妻正领着两个七八岁大的女孩观看比赛,爸爸一边看,一边有滋有味地为孩子轻声讲解着。
在现场,记者还发现了首届“振兴杯”车工组冠军孙思国的身影。正在大连出差的他,听到赛场今日开放,特地赶了回来。“故地重游,很亲切。我特别想看看这一届选手的水平,果然都是高手中的高手,能与他们交流学习,机会难得。”孙思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一代一代崛起,让人充满希望。”
本报沈阳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