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胡九湘
“天旱也么劝得天,么谷也么劝得田。古话人言十五亮,因何十八到团圆?”12月3日上午,在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松柏坡黄振朝家的楼台上,4位70多岁的老人正在深情对唱。
悠扬、平缓、原生态,是歌声给记者的第一感觉,这就是平话山歌。目前它已被收入《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正在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七旬老人深情对唱 唱歌的是黄振兴、黄振朝、农凤英、潘英雄4位老人,他们都在70岁以上。
记者请他们现场唱来听听,他们不害羞、不推辞。黄振兴起了个头,其他3人随即唱了起来。
这是二声部。黄振兴先唱,其他3人和着,只唱后面的3个字。有先有后,有唱有和,融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组合。由于是清唱,没有伴奏,因而听起来非常古朴、自然。
据了解,松柏坡的平话山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21代人。它有3个特点:汉族山歌,用平话来唱,多声部唱法。
黄振兴老人已唱了50多年。他说,村里的老人都有聚集在山头唱山歌的习俗,年少时在山上放牛,听老一辈人唱得多了,慢慢就学会了。如今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三塘镇文化站就会组织村民来对山歌,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
据三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南宁平话山歌主要流行于市郊三塘的汉族平话地区,分为“高腔”与“平腔”两类。高腔二声部平话山歌,是一种在民歌手集结于山坡唱歌之前先唱的平话山歌,一般为二重唱。
特点:文字功底即兴发挥 记者发现,平话山歌的调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不同的是歌词。既然是山歌,就有“出句”和“对句”之分,类似于一问一答。黄振兴说,歌词一般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对唱主要是即兴发挥,见招拆招,它比较考验一个歌手的应变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还很难招架。就像电影《刘三姐》里一样,秀才对不出歌来,是很丢人的。”黄振兴说。
黄振兴是当地公认的歌王,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经常读书看报。他自己创作的歌词已有上百首,主要是在劳动、生活中有感而发,也有一些歌颂党的好政策的歌词,当然还有情歌。他们刚开始唱的就是比较含蓄的情歌。
歌声将黄振兴的儿子吸引了过来,当他儿子说“现在的年轻人娱乐多,不想学平话山歌”时,黄振兴在几分钟内立即写出了下面的歌词来回应。出句为“同班队,队同班,联欢想着旧时间,卡拉OK人欢唱,个尽无歌为哪行?”对句为“歌词祝报队同班,车轮滚滚向前攀,改革新花人喜爱,破除旧俗立新颜。”
担忧:民族文化后继无人 南宁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在松柏坡采风时,无意之中发现了平话山歌,赞赏之后大呼“稀罕”。他们认为,广西的山歌虽然很多,但这种多声部的平话山歌是比较罕见的。且以前只听到过壮族的平话山歌,从来没有听到汉族的平话山歌。所以,这次在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特别把平话山歌列了进去。
但他们也有遗憾。松柏坡有400多名村民,只有二三十位老人会唱平话山歌。黄振兴想收徒弟传歌艺,却后继无人了。黄振兴的儿子在一边笑着说:“现在年轻人谁还去学那些东西呀。虽然经常听父亲唱,但我还是提不起兴趣。”
平话山歌的传承遭遇难题,为了使这一特色文化后继有人,三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表示,将经常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平话山歌的魅力。下一步,兴宁区文体局将对平话山歌爱好者进行培训,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村民进行唱山歌比赛,让平话山歌传承下去。
作者:唐正芳 胡九湘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