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12月5日电 “黄河斗水,沙居其七”。面对黄河严峻的“地上悬河”形势,山东黄河河务局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淤改两岸盐碱涝洼地,为黄河防洪安全、新农村建设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出新的举措。通过实践,收到了黄河河道减淤、生态环境改善、沿黄群众受益的多赢效果。
黄河山东河道长628公里,流经9市25个县(区)。据初步统计,山东省沿黄地区堤外两岸各15公里范围内现有坑塘、涝洼地面积近80万亩。利用黄河泥沙淤改沿黄涝洼地,将大大增加可耕地面积,有效缓解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建设用地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也将利于黄河防洪安全、改善所在地生态环境。
据介绍,在利用黄河泥沙方面,黄河部门采用简易吸泥船或组合泥浆泵抽取黄河泥沙进行放淤固堤,在山东省黄河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年生产能力已达5000万立方米,泥沙输送距离可达十几公里。
近几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沿黄地区部分县乡在淤改造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其中,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在黄河公路大桥附近造地1100多亩;章丘国土资源局在黄河大堤内淤改造地4000多亩、在大堤外侧整理土地7500多亩;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乡新郑村和赵坊村群众集资造地270多亩。此举引起了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重视。
为广泛推动盐碱涝洼地的淤填改造工作,山东黄河河务局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现场查看,选择试点,编制完成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改造沿黄涝洼地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旦淤改方案投入实施,将会为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崭新途径;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也将产生重大意义。 (梁文凤李丽)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