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许,在大苗山深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江脑瑶寨,一切都还沉浸在夜色之中。此时,一家吊脚木楼上,60多岁的赵志光、李玉莲夫妇已经开始忙个不停:这天是星期一,两个孙女要去上学,他们要赶早煮饭,同时还要给她们准备好一星期的大米和酸菜。
像赵志光家一样,每到星期一,就早早起床煮饭炒菜的,在江脑瑶寨还有10多家。因为寨里没有学校,一二年级的孩子要赶到大保教学点,三年级再到村完小上学。到这两个地方都得翻过好几道山,趟过好几道水,走上近2个小时。
红水乡良双村是广西大苗山腹地的一个贫困村,全村聚居着苗、瑶两个少数民族共12个自然屯785户人家、3700多人。由于地少人多,且山高水冷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560元。村里九成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寨子里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老人和孩子。今年秋季开学,良双村小学334个小学生中就有287个是“留守儿童”,照顾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
生活在逆境中的人们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良双村的人们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们非常重视孩子上学,全村儿童的入学率近些年一直在100%。
8时30分,早读的铃声响起,朗朗书声在大山里回荡起来,苗山深处的留守儿童又开始了新的一周……
上午8时,良双村整调苗寨的“留守儿童”走过独木桥上学。
大保瑶寨几个男孩子向村完小飞奔而去,他们要在学校学习生活五天才能回家。
早上5时30分,良双村江脑瑶寨赵志光夫妇忙着为两个孙女炒酸菜。大孙女赵玉仙上四年级,父母都在外打工;小孙女赵彩莲上二年级,父亲去年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乡。这一锅酸菜是他们在学校寄宿的下饭“美味”。
7时10分,寄宿生的几位亲戚挑着柴禾到学校。这是整调苗寨10多个寄宿生的煮饭用柴,大约能烧半个月。
本报通讯员龙涛 张耀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