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广州创意产业园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深圳创意产业园二期工程启动,北京确立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上海将于今年年底建成70至80个创意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新加坡国际创意产业园三四年后将在武汉建成,投资15亿元的西部最大创意产业园三年后将在重庆建成,杭州拟建10个创意产业园,计划到2015年打造为世界一流的全国创意产业中心……
“创意”概念源起于英国,特指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风靡世界。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甚至得出“资本时代早已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的高调预言。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创意产业园”也成为中华大地的一股风潮——京津创意之都、成渝创意走廊、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江创意研发都市圈……许多城市积极扶持创意产业,各种“创意产业园区”纷纷立项。
应该承认,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经验,通过创意园区建设,搭建一个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创意产业的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遍地开花的造园风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据报载,某直辖市7个区县的7个影视基地项目几乎同时上马,项目总投资接近百亿元。创意,在某些地方领导的案头,成为市场运作的“幌子”、批文立项的“捷径”,以至专家担忧,“创意园别成了"忽悠园"!”
专家的担心不无道理。比如,盲目投资,缺乏规划。据粗略统计,现在全国共有创意园500个左右,且呈燎原之势。除规划建设外,很多地方甚至直接将原先的开发区、科技园更名为创意产业园。尽管专家们对这种仓促上马、鱼目混珠的行为提出质疑,不少地方动辄几十亿、成百亿投资的创意园却依然不断立项。
比如,重复建设,模式雷同。不难想象,在同样的财政、土地、人力、政策等资源条件下,数目众多、面目相似的创意园区之间的竞争造成了资源、财力的分散和浪费。更有甚者,一些园区为争取更多政策优惠,名为创意产业园,实则是房地产项目的变相出现。
再者,定位模糊,缺乏管理。创意产业概念自西方传入我国后,内涵已发生变化,创意产业的定位缺乏梳理,创意和营销人才严重不足,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市场布局缺少引导,导致一些创意园建设成为畸形的“圈地运动”。
还有,各成体系,缺乏统筹。全国各地创意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建设主体,这些利益主体属性复杂,使得很多同一地区的创意园区之间也画地为牢,各自为政,既缺乏科学的布局,又难以建立必要的分工与合作。
中国的创意产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事关国家文化战略。它的健康发展和兴盛,离不开扎实的前期论证、详实的市场调查,离不开全国乃至世界视野内的整体布局,以及投融资、产权交易、产品评估、产权管理等增值服务环节的不断完善。如果仅仅是跑马占地、借风搭车,或者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结果不但“忽悠”了大众,也“忽悠”了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