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艺术家在苗寨采风
11月24日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剧场里面进行着一场特别的演出。演出开始之前在大厅里,一群来自亚洲和欧洲的音乐家、舞蹈家像中国乡村里好客的主人一样,用橘子招待观众;当观众入场时他们又在观众之中起舞,并邀请大家加入他们的表演。这看似先锋的表演,其灵感却来自贵州的苗族村寨……
苗寨采风
这些艺术家是来参加由亚欧基金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点对点”第五届亚欧舞蹈论坛的,共18人,来自13个国家。
从11月15日到19日,作为论坛活动的第一部分,他们到贵州雷山、台江、剑河的苗族村寨进行了采风。
在古老的苗寨,艺术家们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在每一个寨子,村民们得到消息后都早早地到寨门口迎接,向客人敬上美酒和歌声。在村寨里面,村民们吹起芦笙,跳起苗族的板凳舞,与客人们共度美好的时刻。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旅行,”印度尼西亚编舞家哈塔尼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能够见到苗族人这样质朴的文化与生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点对点”的艺术家们正好赶上了苗族新年。由于苗年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庄稼成熟的情况而定,而且各个村寨时间也不同,因此艺术家们这次能在西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苗寨与村民们共度苗年实属不易。在村民们的邀请下,各国的艺术家们参与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胆子大的和村民一起宰鸡宰鱼,胆子小的便参与打粑粑,大家都亲身体验了苗年的欢乐气氛。
从一个苗寨到另一个苗寨的行程中,敏感的艺术家们也观察到了日见红火的旅游业和现代化给苗族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传统苗族建筑与现代酒店之间的对比”,波兰编舞家乌拉·西蔻说,“苗族人喜欢这样的变化吗?十年以后他们会怎么样?作为艺术家,我们必须关注艺术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的问题。”
作品在碰撞中诞生
结束了5天的贵州之行后,艺术家们回到北京,开始了4天紧张的工作坊。24日,他们要进行一次展示,把参与这次“点对点”项目的收获化为一场舞台演出。
与贵州的旅行相比,工作坊的创作过程要艰难得多。由于每位艺术家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因而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
然而在这种碰撞中,一台特别的演出形成了。18位艺术家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作品,同时每个小组都会邀请其他小组的艺术家参与他们的表演。“每个小组就像一个家庭,而这几个小组共同组成了一个村寨。”韩国舞蹈家、本次“点对点”项目艺术观察员金成姬说,“每个家庭都保持着个性,同时他们又乐于与他人分享并向他人学习。”
在最终的舞蹈作品展示中,三个小组的作品各有特色,而整个演出从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苗族的生活与文化给亚欧艺术家带来的影响。比如,在第一部分,艺术家们在台下进行表演,与观众融为一体,给人带来一种与通常的剧场表演不一样的体验。在这里,观众和演员不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同一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就像在苗寨的节日庆祝仪式上一样。在第二部分里,马来西亚舞者伍美燕身披一张挂满了金属餐具的网登台亮相,行走舞动时像苗族少女所穿的带有银饰的服装一样发出声响。通过一系列抽象的肢体语言,似乎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在第三部分,舞者们在舞台上快速地绕圈行走,构成了极富动感的集体舞蹈场景。
“通过在贵州苗寨和北京的观察,我们发现苗族人以舞蹈为连接的纽带,而在城市里人们以快速行走为连接的纽带。”德国编舞家阿柯·兰兹说,“我们试图把我们在中国城市和乡村的体验融入到这个作品中。”
城市与乡村是本次“点对点”项目所探讨的主题之一。其他主题还有亚洲与欧洲、舞蹈与音乐、传统与现代等等。
为亚欧艺术家搭建沟通平台
“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起始于2002年,每年在亚洲和欧洲轮流举行。其宗旨是使来自亚欧国家的优秀青年艺术家能够通过个人的艺术表达来呈现自己对当代社会的看法。这个论坛所强调的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反映社会变化的交流媒介,舞蹈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因为舞蹈的创作过程往往会提出能够激发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的种种问题。
“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最终的展示,而是参与者的交流、合作以及理解各自文化背景的过程,”亚欧基金会文化交流处项目经理魏凯玲说。
三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本届“点对点”活动:编舞家王玫和史晶歆,古琴演奏家巫娜。
“跟参与"点对点"的其他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拓宽了我作为一个编导的视野,并使我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史晶歆说。她将负责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编舞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局限,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试图打破自己的局限以达到相互理解。”比利时吉他演奏家伊曼纽尔·贝利说。
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此次的展示演出并非一个完整的作品,而是对他们在苗寨采风活动过程中的思考和交流的一个总结。
“贵州之行启发我去寻找我的根。回去以后我想做些工作来保护我自己的文化。”菲律宾舞者耶斯罗·皮奥昆托说,“当代艺术家应该了解并重视传统。我希望将来我不只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文化工作者。”
马来西亚舞者伍美燕说,“点对点”项目给了她很多收获,也激发她思考更多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保存传统?我们是否有权利要求少数民族去保存他们的传统?我回去以后必须要思考这些问题。”她说。“对我来说,"点对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明年的“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将在欧洲的葡萄牙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