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始终关注的课题,相关建议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图为山东平阴的麦收场景。
张庆民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会议上发表意见。
毛昭胜摄
11月底,“全国政协暨各省区市政协经济(农业)委员会工作经验交流总结交流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此次会议作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工作。
过去五年,十届政协经济委员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等活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刘仲藜全面回顾总结了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
围绕大局建良言
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由88位委员组成,分别来自19个界别。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又有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既有工业、农业、财经、金融及区域经济等领域的政策专家和资深专业人士,又有来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代表。委员构成精英荟萃,代表性广泛。
五年来,十届政协经济委员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共进行了38项专题调研,委员参与341人次。举办了7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7场大型论坛,7次专题性座谈会。承担了3场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的筹办工作。共向中央报送专题调研报告39份,反映委员意见建议的政协信息78篇。这些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复率达83%。
经济委员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为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议政建言。2003年以来,围绕着应对非典冲击及防止通货紧缩、新一轮经济趋热与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纠正经济内外失衡、调控资产价格泡沫与防止通货膨胀等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委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会后形成的情况反映报告,都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已成为本届经济委员会工作的一大品牌。
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起落根源的探寻,经济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题组对我国自“九五”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反思,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建议。委员们认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必须突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这些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以及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的高度重视,许多建议在之后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聚焦重点出良策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年经济委员会关注的重点课题。经济委员会促进“三农”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通过举办论坛、出国考察,向中央提出有关建议。委员们建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建立多予少取的长效支农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有关建议在中央的农业方针、政策特别是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短板”。经济委员会的投融资改革、政府职能改革专题组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请十省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协同调研。委员们建议,必须使政府从替代市场功能中逐步淡出;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生产要素和紧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同时,政府应创造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些建议,要求形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性文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经济委员会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银行改革、金融安全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保险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们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对政策性银行应正视风险、稳妥改革、规范发展。尤其是2006年底召开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形成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建议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围绕落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经济委员会分别组织了沿黄(河)地区建设、东北振兴、珠三角、京津冀、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发展等专题组进行深入调研,并围绕这些课题举办了论坛和专题研讨会。有关调研报告多次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安全是委员会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经济委员会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两次组成专题组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们建议,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要合理调整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支持主产区小型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对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这些建议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其他几位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反映民意有实招
几年来,经济委员会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既重视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又注重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展示履行职能成效。
五年来,经济委员会共向中央报送《政协信息》和《政协信息专报》78篇。这些信息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观点鲜明。以深入扎实的调研为基础,紧扣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针对性较强。二是较有深度。既有对策分析和理论探讨,又有经验基础,意见建议体现出多方面综合的优势。三是兼容并蓄。在委员主体建议的基础上,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集成众多观点,为中央决策提供多角度的参考。四是时效性强。选准重大决策前的有利时机,集中议政,及时报送,形成决策参考建议。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经济委员会报送的信息许多都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批复率高达50%以上。
十届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来自经济、农业等十多个界别,其中尤以经济界和农业界委员居多。在履行职能活动中,委员们有许多鲜活的观点交流和智慧碰撞。这种丰富的具有界别特色的建言献策过程,需要新的信息形式来反映,使委员们的深厚学识和丰富经验,不仅包含在综合概括的调研报告和信息专报里,也能从具体参与过程的信息中生动地体现出来。根据这种客观需要,创办了委员会内部刊物——《经济界委员通讯》,以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的风格,展示委员议政风采,及时反映社情民意。这一新的信息反映和报送形式,对于突出界别特色,促进委员交流,拓展和丰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扩大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