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歌剧舞剧院在澳、新北京文化节的演出剧照。
丁晓阳摄
文化的“中国制造”,要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精神
注重经济往来,更要注重文化交流和传播
文化交流方兴未艾,还须不懈努力
今年是中新、中澳建交35周年,11月中下旬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和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分别举办的北京奥运文化节,在向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民众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适时传播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相关信息,在当地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启示。
2006年刚刚缔结为友好城市的北京和惠灵顿市政府,在交流与合作方面显然处于“蜜月时期”,对11月7日至17日新西兰举办的北京奥运文化节,双方均表现出特别的热忱。
作为“主宾”的北京市政府此次派出了由近百人组成的6个代表团参加了文化节,从载歌载舞的演出,到引人入胜的展览,到老少皆宜的厨艺表演,在多元文化积聚的新西兰土地上,立体地呈现北京文化的内涵气韵。11月9日,惠灵顿政府在市政厅举行了隆重的文化节开幕式,新西兰各界人士、华人代表、各主流媒体悉数出场,惠灵顿市长普伦德加斯特、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援远和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在开幕式上致辞获得的掌声显然不是礼貌性的应酬,而是真诚热烈的喝彩;直观形象的《新北京、新奥运》图片展,在惠灵顿市中心剧场面积为45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内展出,徜徉在故宫、长城、胡同、四合院的巨幅图片前的6000多参观的身影,大多为金发碧眼的新西兰本土居民,大家竞相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合影,还为北京奥运会留下了100多条真诚的祈福;北京名厨连续两天在惠灵顿市中心剧场大厅展示中国饮食刀工技巧和北京传统小吃制作。而11月11日晚,北京歌剧舞剧院的40多名演员在惠灵顿圣詹姆斯剧院的精彩表演,更将庆典气氛推向了高潮,尽管演出长达两个半小时,1500人剧场座无虚席且无人退场,掌声此起彼伏……
圣詹姆斯剧院是新西兰最好的剧院之一,设施庄重典雅,观众品位老到,北京歌剧舞剧院这台名为《魅力北京》的剧目之所以获得普遍的赞誉,正如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所说,这台剧目的独到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旧瓶”装“新酒”,是传统艺术形式,但充满时尚感和现代精神,鉴赏层次多样,审美信息丰富。以至于惠灵顿市市长普伦德加斯特在热情洋溢的贺词中,不禁感叹“本次文化节使我们有机会沉浸于五彩缤纷、活力四射与蓬勃向上的中国文化之中,从而更增添我们对明年北京奥运会的崇敬与向往”。
随着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希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魅力”,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改进传播形式,提高文化传播技巧,是关键。有专家指出,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考虑到审美信息的国际化,文化艺术的“中国制造”一定要加强设计感,增加时代语汇,这是文化传播能否有效实现的前提之一。
11月下旬,代表团来到澳大利亚,这里进入初夏,没有臭氧层的遮蔽,阳光异常透彻,与透彻的阳光相呼应的是主宾双方迫切的文化交流愿望。
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所说,“在过去的10年里,中澳关系经历了里程碑式的变革。2007年,基于汇率的上升,中国开始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它也标志着澳中建交35周年的优良成果。澳、中之间紧密的人员往来已经巩固了其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经济频繁往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澳两国文化交流的弱势。中国驻墨尔本市副总领事杨月明高度评价了北京文化节的成效以及北京歌剧舞剧院的精彩表现,她认为,“经济交流活跃已成共识,但文化交流和传播不足,对国家间的外交交往开始形成掣肘。随着华裔居民的增加,中澳政府间往来的加强,如何在未来的岁月里,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的交流,使中澳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紧密,而不是停留在贸易往来层面,是有志于中澳友好交往人士思考的问题”。
一些华裔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出了许多努力。成立将近10年的3CW澳大利亚中文广播电台,是澳大利亚唯一的无线中文广播电台,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为澳洲华人及时播放新闻,制作话题节目,送上新潮的音乐和歌曲,播出面积覆盖了维多利亚州及部分其他周边地区,华人听众人数达30万左右。11月15日、18日在悉尼和墨尔本成功举办的“炫舞飞歌·魅力北京”大型歌舞晚会也借力于该电台。一对来自中国东北的中年华侨,在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前提下,开车到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向当地人赠送自购的北京奥运吉祥物,征求留言,宣传北京文化(见题图),就是一例。这种文化交流,形式虽然拙朴,但来自民间,是鲜活的愿望和真实的表达。
“我的那些澳大利亚本土朋友特别想看这场演出,但订不到票,很沮丧!”5年前移民澳大利亚的孙女士说。
以北京歌剧舞剧院在澳大利亚的3场演出为例,舞台虽不一样,但现场都非常感人,特别是在悉尼,剧场加了6排座位依然不能满足需要。在新西兰也是这样,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文化秘书何塔屡屡表示政府间和民间文化交流频率都应加强。
对外文化交流逐渐成为文化事业的题中要义之一,以北京市文化局为例,仅2006年大大小小的对外交流活动就达到上百次,还没有算上引进的国外文化艺术展示。今年中新、中澳建交35周年,北京市文化局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北京文化艺术节,“期望大家能从舞蹈、民乐和声乐的精彩演绎中欣赏到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感受到北京人民的热情和好客”。但是,文化交流是一个内涵和技术要求很高的课题,如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须深入研究,降巩民强调。
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常常说,文化交流不同于政治,也不同于经济,没有博弈双方的损和益,是真正意义的双赢互惠。但要获取这个“共赢”并不容易,要研究艺术形态本身,也要研究当下的文化心态,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不懈的努力。